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


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下:

清代医学家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写道:宋黄伯思宴几图,以方几七,长段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 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陆以湉指名了七巧板的发明路径,即从燕几到蝶几,再到七巧图。燕几和蝶几为七巧板的出现,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七巧板”十九世纪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被西方人称为“唐图”,意即“中国的图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体现。

说起“唐图”,自然与唐代有关,它的发明是受了唐代“燕几”的启发。“燕”通“宴”,所谓“燕几”,就是唐朝人创制的专用于宴请宾客的几案。

到了北宋,任官秘书郎的黄伯思对这种“燕几”作进一步改进,设计成六件一套的长方形案几系列,既可视宾客多少拼合,又可分开陈设古玩书籍。

七巧板的由来:

现在用的七巧板,是从家具演变而来。宋朝有位叫黄伯思的人,他非常喜欢几何图形。有一天,他家里请客。请客的桌子是他发明的6张小桌子拼成的“宴几”。后来人们把它改成7张桌子拼成,这样可以根据吃饭的人数的不同而变换不同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非常方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没日没夜地玩,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因此从家具演变成今天的几何图形益智游戏。

本文标签: 演变 桌子 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