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的人文历史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又名凌云峰、白云山、胎簪山,以水分界,主峰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各占一半。

淮河被华夏儿女尊为“风水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诏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曰淮曰济。此地始建淮祠,即淮渎庙。之后历代帝王为赐福消灾,对淮河之神由东渎大淮之神,封到长源公、长源王,其庙宇在历次修复中也按王公规模愈发宏伟壮观,各种殿堂、楼、台、亭、阁及各种显示其崇高权威的饰物如石狮、水兽、旗杆、华表等应有尽有。每年初春朝廷钦差前来祭淮神,在淮渎庙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入内,一般随员则要匍匐前进。庙院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文,刻巨碑立于庙内;清康熙御书“灵渎安澜”致祭;雍正书“惠济河漕”赐庙,淮渎成为中国当时建庙时间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庙宇。独特的淮源景胜引来诸多名人骚客到这里赏游咏叹,汉刘邦、唐李白、杜甫、宋苏轼、蔡襄等都首漫游至此,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则自号大复山人常住这里(桐柏山又名大复山)。历代文人墨客来这里赏景吟诗的不下百人,传世作品多达360多件。

如今主峰太白顶上建有一井,称之“小淮井”。淮河从这里开始奔涌千余公里,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大淮井终年丰沛,从未枯竭。唐代茶圣陆羽考察天下沏茶名泉时,将淮源之水列为“天下第九佳水”。 桐柏山是盘古文化、神话传说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国吴人徐整所著的《五运历年记》载“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桐柏民间有关盘古的传说神话十分丰富,盘古庙、盘古山、盘古船、盘古井、盘古磨等相关盘古文化的质证性建筑随处可见。中国著名神话学专家袁珂多次来桐柏山考察后认为:“桐柏山是中原盘古文化产生的中心”。

桐柏山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禹王锁蛟”及“太阳神”的传说,《禹贡》载:“(禹)导淮自桐柏……”。相传大禹治淮,发现淮水泛滥有一水妖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阳神的儿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针捉拿,捉住后用铁链束于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恋桐柏山水美景,不愿随大禹东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将其斩首。当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块将大禹怒斩庚辰的整个山顶围砌,叫作“太阳城”。盘古文化、太阳神文化在积淀沉厚。

传说东周周灵王之子王子乔,曾在桐柏山天台观修仙,号桐柏真君;战国时楚人鬼谷子栖此修真;太白金星于此修仙得道。据传桐柏山更是汉代名臣张良的隐居地。洞名曰张良洞。

此外,明嘉靖年间吴承恩曾在桐柏邻县新野作过县令,期间多次到桐柏山游览,后根据“禹王锁蛟”的故事及结合此地的水帘洞、通天河、放马场、太白顶、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传世名著《西游记》。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亦明确指证“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桐柏山淮源景区为“西学”提供了起源。这在国内景区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县 桐柏山又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衔接地带。

桐柏山古为南北交争,豪杰聚义的必争之地,留下了许多遗迹,遗址和传说,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山下古寨城堡林立,其中有盛家寨、磨云山寨、义和寨、小寨、田王寨等。其中田王寨位于主峰太白顶以东,山势险峻,奇峰横出,海拔1018米,寨墙以山势而建,围有九个山头,苑如长城。寨内约5平方公里,寨内建有金銮殿,设有五营四哨。此寨被专家誉为“华中第一寨”。宋朝名将岳飞当年屡出桐柏战信阳,阻金南下,曾屯兵太白顶山南脚下;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了桐柏解放区,解放军桐柏军区第一军区机关设在桐柏山下新城李家沟(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万和镇),现遗址尚存,另外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境内现存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驻地旧址,豫鄂边省委旧址,七七工作团旧址,桐柏军区旧址等多处革命遗址。

本文标签: 传说 中原 中国 太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