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以史为鉴,观兴衰,知真道.马克思的思想中还有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中可以发现规律,总结出真理.经验教训都是从历史中得来的.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站在个人学习古人文章、思想、道德、操守的角度,我认为《晁错论》不愧是一篇史论佳作。

文章紧扣史实指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回望西汉社会,诸侯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晁错继贾谊之后,屡次建议景帝“削藩”,于是出现了“七国之乱”,致使晁错被杀。后代之人,大多悲叹晁错的尽忠蒙害。但苏轼却认为晁错获罪是“有以取之也”。晁错在七国叛乱后,不仅自己想逃避,而且想要“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意思是让皇帝挂帅冲锋陷阵,自己坐镇后方。即使让皇帝去鼓舞士气,在别人看来也是“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所以忠臣义士“愤怨而不平”,所以即使没有袁盎离间,捅晁错一刀,还会有更多人对其不满。

晁错之死与贾谊的青春夭折,一直并称为西汉文景时期的两大政治悲剧。作为臣子,晁错的确是个忠臣,但作为一个社稷之臣,他不具备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素质。一个不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在那样的位子上,还要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本身注定要失败的。何况晁错只知道 “削藩”这件事应该去做,却没见他有什么可行性研究,也没什么可操作的方案,只凭着自认为的忠心和观点的正确就仓促开始。等到引发叛乱,又不能做到“事至不惧”,主动承担责任,化解危机,竟然惊慌失措,将乱局丢给别人了事。这样的一个人,悲剧其实早已注定。

我十分欣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读史应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历史的重要性,在于能给今天的人以深刻的启示。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注重锻炼,在实践中不断增长处事、临危、谋断、担当的本领。

本文标签: 历史 现在 一个 过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