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五场辩论主题


第一场对张昭:诸葛亮是否真有才能可以匡扶汉室,辅佐刘皇叔对抗曹操。张昭认为以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集团的表现来看,说明诸葛亮徒有其名;诸葛亮则以博望用兵、人染沉疴说明自己有长远战略辅佐刘备来对抗曹操;

第二场对虞翻:刘备集团是否有信心对抗曹操。虞翻认为刘备集团已经被打怕了,所以想拉东吴垫背,诸葛亮以东吴未战之前的情形作为对比,说明刘备集团并不怕曹操,相反很有信心对抗曹操。

第三场对步骘:刘备集团是否用心险恶,想拉东吴下水。步骘以苏秦、张仪比喻诸葛亮,诸葛亮则避开苏张二人巧舌如簧的一面,而突出二人的功绩:张仪两次相秦、苏秦佩六国相印,说明两人都有匡扶天下之才,由此突出自己此来匡扶天下、济世救民之志,乃是豪杰,并非如东吴群儒畏刀避剑般的小人。

第四场对陆绩:刘备出身低微,是否足以成事。此论中陆绩提出出身就已经落于下乘,诸葛亮申明大义:曹操祖先为汉臣,他作为忠臣子孙,当然也要忠于汉室;其次英雄不问出处,汉高祖出身也不怎么样,一样得了天下。所以结果说:君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实在精彩,大气!

第五场对严峻:孔明是否真的读过书(治何经典)。这一问是有背景的,汉朝开始尊儒,读书人都研究《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基本上读书的都会挑其中一本集毕生精力研习,称为“治经”,不通任何经典的人是为野人,受人鄙视的。所以严峻有此一问,言下之意要考究孔明的理论水平。孔明避开“治经”的问题,而是从治经与谋国是否有必然关系入手,以汉初张良、陈平为例,历史并无记载此二人有治何经典,所以说明治经与否没有多大关系。言下之意,这一问根本是多余的。。。

第六场对程德枢:孔明是否为儒者。当时读书人均治五经,称为儒生,儒者。孔明以《论语》中孔子提过的“君子儒”与“小人儒”展开,论述这两种儒者之间的区别,说明君子之儒是要匡扶济世而非像小人之儒那样惟务雕虫的。引申之义就是自己是君子之儒胸中自有韬略,无需像小人之儒那样下笔千言,所以是否为儒者所笑,就看这儒者是否能理解自己了。

本文标签: 是否 诸葛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