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历史名人传》前言


潜江,见此地舟辑便利,林青木秀,遂娶潜江女子为妻,再不他往,他的第七世孙万锟及以后世又以儒为生,累获功名和朝廷封赠,至第十三世万家宝(曹禺)则成为名扬四海的戏剧泰斗,万钢则是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

在科举制度时期,潜江科甲鹊起,宗门赫奕。世人曾以“人文科第甲郢楚”赞誉潜江。据史志记载,仅明、清两朝潜江考取举人265人,贡士399人,进士63人(这仅是1879年,光绪五年《潜江县志》所载之前数)。元朝有翰林学士林士渊;宋朝270多年,湖北仅出了11名状元,而潜江就有状元毕渐。从清未潜江的最后一名进士、著名的史志学家甘鹏云所著的《潜江书徵》、《潜江旧闻录》及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文徽》、等史志书中查明,明、清两朝有112名潜江人,写出了262种著作。明朝万历年间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所著的《阐律》被《明史.艺文志》著录;明朝刑部尚书刘若金所著80多万字的《本草述》,成为与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齐名中国古代两大医书,2005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重新刊校出版发行;明朝名仕樊王家所著的《春秋内外传类选》,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潜江这片沃土不仅文人荟萃,还锻造出了一大批名宦循吏、清官贤令、志士乡贤。客观地说封建科举制度培养选拔出的是一批官吏,但孔孟之道、儒家学说陶冶出来的这批人大都是历史的精英,他们作为服务统治阶级的工具,在实现“读书当官”的愿望后,在效忠封建君王的同时,大都能兢兢业业干事,勤勤恳恳为民众、为地方、为民族干出了诸如兴修水利, *** 冤狱,抵御外侮,平暴安民,勤廉从政等等一些可歌可泣的业绩,许多人的宦绩、义行、善举等被世人仰慕和传诵。尤其是潜江人自古就勤于本业,民性淳朴,士尚文艺,“村民有老死不识吏者。畏官府,无敢梗拒。宁饿死,不俯伏龌龊”(康熙《潜江县志》所载)的良好风尚。这种风尚既造就了一大批在外为官的潜江人能守本份、勤为民、重名节、励操守的官风,也使许多外地在潜江为官的人宦绩卓越,被栽史册。

如潜江袁氏一门,从曾祖父袁允行在明朝正统年间任安徽铅山知县开始,七代在朝廷为官。袁允行在“乞骸骨”告老还乡时,途径鄱阳湖,有人见其船吃水很深,以为他贪脏甚多,后经税官查验,原来船仓中是压风浪的十来片石头。曾孙袁国臣在明万历年间吏部给事任上,带着皇命巡视楚地,楚王馈赠金子他坚决不收,楚王被其清廉之举所感动,在大别山通往京城官道一驿站边,为其修建了一座“却金亭”,并题额“君正清风”,为世人铭记。又如明朝正德年间的交趾按察使初杲家族,也是祖孙七代为官,其曾祖父初进忠在福建沙县知县任上病死,所余官俸仅够买一具簿棺材入殓,妻儿无钱回潜江。其弦孙初学易,明嘉靖年间任陕西邠州(今彬县)知州,致仕回潜时,也是轻车上道,车上装的只有几箱书籍。又如清康熙年间的知县王又旦,本是山西郃阳(今合阳)人,他在潜江重修儒学、修编《潜江县志》、新建“状元坊”等等,让潜江自封“宜庄花农”的隐士朱士尊都为之感动而“出山”效力,由此王知县宦绩卓越,一下子就擢任户部给事中。

近年来,我研读古代、的近代版的明《一统志》、清《一统志》、《中国人名大辞典》、《湖广通志》、康熙《潜江县志》、光绪《潜江县志》、《潜江书徵》、乾隆《荆门州志》、光绪《荆州府志》;现代版本的《史记》、《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进士录》、《湖北文徵》、《荆州地区志》、《潜江旧闻录》、《潜江县志》、《潜江市志》、《天门县志》等诸多相关书籍,从这些古今书籍中我发现潜江的历史长河人才辈出,潜江的历史星空群星璀灿,不乏高才名士鹊起,不失名篇佳作连牍,不虚文化厚土之美誉,出了很多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感人甚深,于是我有了写作冲动。但史书、旧志等对这些人物和史事的记载都是一些没有标点分段,且深奥难懂的文言文,加之又零散残缺,让大多数人费解却步。

存史继学,资政育人,温故知新,继往开来。信息社会时代,我们也要用礼敬之情对待我们的先祖,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用虔诚之心审视学习历史中的先贤名仕。为了让这些古纸堆中的历史名人鲜活起来,让人们不借助工具书能读懂他们,也想让他们宦绩、义举、善行等传承下去。于是我想将中国历宝库中有关潜江的名人志士及先贤雅士代表进行集中阐发;想将中国历史之海中有关潜江的精微之处挖掘而传播于世;也想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潜江,让潜江更好地走向世界,也让潜江百万民众更多一些自豪感和荣誉感;还想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促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我准备耗时二年左右,将已遴选出的100多位历史名人的代表集结成书,让先辈之遗风流韵世代相传,并启迪后来者见贤思齐,激扬奋进,再创辉煌。

本文标签: 历史 名人 知县 年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