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腔的形成有什么历史背景?


明代末年,在湖北襄阳城李自成起义军的军营内,参加义军的襄阳本地士兵正在教军场训练着。

训练新兵的教官是来自陕西的汉子,他和所有来自陕西的人一样,都喜爱那来自陕北高原的高腔,在训练完毕或者吃饭的时间都喜欢吼上几嗓子。

在襄阳本地的新兵之中,有一个叫吴慈仁的男子,他家祖上曾经在元代做过曲吏,给他留下了很多的元曲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慈仁在起义军还没有来到襄阳之前,曾散尽家财,从各地搜罗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所有资料与笔记进行研究,获得了很多的灵感与体会。

吴慈仁对戏曲非常热爱,总是幻想着有朝一日他也能成为一代名人,从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一直演到汤显祖的《牡丹亭》。

吴慈仁在进入军营之后,有一天突然听到了教官唱的陕西秦腔,顿时就被这种粗犷高亢的声腔吸引了。他每在休息时间,都会跑到教官身边,使尽种种办法让教官教他秦腔。

淳朴厚道的教官在听到吴慈仁的请求之后,就满足了他的要求,甚至还会去找同样来自陕西专门表演秦腔的艺人老乡,专门给吴慈仁演唱秦腔。

就这样,吴慈仁努力地吸取着来自秦腔这种古老腔调的营养,充实着自己的知识。

这一天,教官在训练完襄阳新兵之后,来到吴慈仁身边,低声对他说道:“吴慈仁,今天我们有几个老乡要聚会,这些人都是喜欢戏曲的人,到时候肯定会讨论到汤显祖,而且会表演《屈原》这个戏曲,你有没有时间跟我一起去?”

吴慈仁听到之后,立刻高兴地答应下来。夜晚时分,吴慈仁在教官的带领下来到一个小院,这里聚集了不少的陕西士兵,其中就有当初教他秦腔大戏的艺人。

吴慈仁见到艺人之后,行了弟子之礼,表现得非常恭敬。艺人看着吴慈仁的举动,心中十分喜欢,于是对吴慈仁说道:“吴慈仁,你在戏曲上的天赋非常好,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表演《屈原》?”

吴慈仁听到艺人的话,有些忐忑地说道:“老师,我行吗?”

艺人点了点头,说道:“我觉得你行。再说咱们这里都是自己人,即使不行就算是一个乐子吧,不会有人笑话你的。”

吴慈仁看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次军营表演,搞得非常成功,虽然吴慈仁与老师的唱腔不同,但是他还是得到了在场陕西军士的赞扬。人们一致认为吴慈仁的唱腔虽然不如秦腔粗犷,但是却有着襄阳地区的婉转,同样非常好听。

吴慈仁得到了陕西军士的鼓励,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秦腔,并致力于将秦腔与本地音乐相结合的工作。

吴慈仁经过这次表演,更加热爱秦腔了,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对戏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在转战南北的过程中,他教会了起义军中的很多同行,给襄阳带来了高亢粗犷的秦腔,为促进秦腔本土化并形成襄阳腔发挥了重大作用。

秦腔是非常古老的腔调,在进入襄阳之后,被襄阳当地艺人吸收,又结合湖北民间曲调演变而成西皮。西皮就是由西传东的唱腔,或称西皮脱胎于秦腔的“皮子”。湖北方言称唱为“皮”。

外来的秦腔在经过襄阳艺人的整理之后,一改高亢粗犷的唱腔,变成了唱腔明快高亢、刚劲挺拔,适于表达欢乐、激越、奔放感情的音乐。

在襄阳腔产生之后,立刻就获得了襄阳人们的喜爱,在民间广为传唱,很快便风靡了整个襄阳地区,成为了别具特色的襄阳腔。

随着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义军队伍开始以襄阳为中心向周围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襄阳腔也跟随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向外扩大影响范围,被越来越多的湖北人们所喜爱。襄阳腔离开襄阳之后,就被外地人称为“湖广调”。

正是因为秦腔的到来,才促使襄阳腔的产生;也正是因为襄阳腔的产生,才在广大的湖北地区诞生了具有湖北特色的一种腔调,后人称之为楚腔。

本文标签: 秦腔 之后 艺人 陕西 教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