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没有多久,虞国灭亡了。他和虞国国君都成了晋献公的俘虏。


虞国,是中国历史上西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置大体在山西省晋南,具体在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都城遗址坐落在中条山脉最低平最开阔之处的古城村。

因为吴国也叫做虞国,所以这个虞国叫做北虞。虞国也是吴国的别称。

虞国,周初武王所封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因为吴国也叫做虞国,所以这个虞国叫做北虞。也有人认为,虞国是陕西省陇县地区西周时期矢国的后代。始封君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孙虞仲。公元前六五五年被晋国所灭。(《史记·周本纪》也称仲雍为虞仲,与其曾孙虞仲是两个人)

也有人认为,虞国是陕西省陇县地区西周时期夨国的后代。

古时有名的有:赵燕唇亡齿寒、晋献公假途伐虢。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左传》.僖公五年) 。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乃使荀息假道。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灭下阳。后一年。晋复假道。虞公又许之。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以媵秦穆姬。《左传》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

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虞、虢,两国是同姓的公爵国家,国土比邻,关系密切,有如唇齿相依一样,两国国界都和晋国相连。

虢公名叫丑,个性骄傲,而且爱好用兵,晋献公也好战争,因此虢、晋两国常在边邑发生战事。晋献公想灭掉虢国以去后患,于是向大夫荀息询问计策,荀息说:“虞、虢两国是同姓的邻邦,攻守同盟,若攻伐虢国,虞国必往援救,我国虽有精兵良将,对敌两国,恐怕未必就能取胜,当用计策,使它两国脱离关系,然后分别击破。”献公说:“当用何计?”荀息说:“虞公最爱好宝贝,我们可用屈地所产的良马和垂棘所产的良璧贿赂虞公,借虞道攻伐虢国,这样使虞和虢国脱离关系。”献公说:“这两件东西都是希世的宝贝,寡人怎能割舍给别人呢?”荀息回答说:“我们利用这两种宝物,向虞国借道伐虢,虢没有虞援救,必定灭亡,虢亡,虞也不能独存,我们灭了虢以后,回兵再灭虞国,就能取回宝物,岂不是犹如以内库的玉马暂时寄存在外库吗?”献公说:“虞国有贤臣宫之奇,料事如神,恐会极力谏阻虞公,那怎么办呢?”荀息说:“虞公贪爱宝物而且愚昧,虽有贤臣强谏,也不见得会听从。”献公听了荀息的话,立刻将宝璧和良马交给荀息,派遣他出使虞国,虞公见荀息进献璧马,喜得笑逐颜开,荀息对虞公说:“寡君仰慕君的贤明,畏惧贵国的强盛,不敢自私宝物,特遣臣奉献于贵国。”虞公说:“这么说,贵国必定有所求于寡人了!”荀息说:“虢人屡次侵略我国南鄙,寡君为了社稷,委曲求全,遣使请求讲和,不料虢国不守约誓,又侵伐鄙邑的边境,寡君久闻君一向以正义为念,所以敢请假道贵国入虢请罪,若能攻克虢国,所有虏获全部奉献贵国,报答借道之恩,寡君愿和贵国世世敦修盟好。”虞公大喜,立刻允许,且愿先行举兵伐虢。

宫之奇谏正虞公说:“虞、虢两国彼此依恃,互为表里,虢若灭亡,虞必同灭,譬如唇亡齿寒,而且晋君贪不厌足,主公千万不可允许假道。”虞公不听,于是兴师帮助晋国。是时晋献公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会同虞师攻伐虢国,结果取下虢国京都下阳。经过一年,晋又向虞国假道,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奔京师。晋师灭虢以后,还师经过虞国,在虞国借用馆舍,乘虞国不备,灭了虞国,捕虏虞公解归晋国。

后来秦穆公迎娶晋献公的女儿伯姬为夫人,晋国就用虞公做伯姬陪嫁的臣仆。虞公是春秋时代姬姓的公爵诸侯,是周朝皇室的后裔。

当时虞公的弟弟虞叔,有一块珍贵的宝玉,虞公要虞叔将这块宝玉送给他,虞叔当时没有答应。过后,虞叔后悔地说:“周人曾有两句俗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何用贪留这块宝玉,而招来祸害呢?”于是将这宝玉慷慨的献给了虞公,虞公得到了宝玉以后,知道虞叔还有一口锋利无比的宝剑,虞公又要虞叔献出,虞叔私下说:“虞公所求不止,是心不厌足,心既不厌足,必将杀我。”于是乘虞公不备,起兵攻伐虞公,结果,虞公失国,出奔到共池避难。

典出: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语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祸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虞公出奔共池。象以齿焚身。麝以香丧命。居乱世以财受祸者。何可胜道。周谚二语。真痛哭流涕而言之。然无厌者终受祸。虞公其显见者。

《史记·吴太伯世家》先后有两段叙述了虞国的由来:

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关于虞国借道帮助晋国灭掉虢国而自己又反遭灭国的故事,《左传》有详细记载,而《史记》采信了《左传》的说法。

这个故事就是千古流传的成语“假道灭虢”、“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来源。

《史记·晋世家》:十九年,献公曰:“始吾先君庄伯、武公之诛晋乱,而虢常助晋伐我,又匿晋亡公子,果为乱。弗诛,后遗子孙忧。”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阳以归。……

(二十二年)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之大夫宫之奇谏虞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君曰:“晋我同姓,不宜伐我。”宫之奇曰:“太伯、虞仲,太王之子也,太伯亡去,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子也,为文王卿士,其记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之亲能亲于桓、庄之族乎?桓、庄之族何罪,尽灭之。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不听,遂许晋。宫之奇以其族去虞。

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荀息牵曩所遗虞屈产之乘马奉之献公,献公笑曰:“马则吾马,齿亦老矣!”

晋南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在山西以其独特的人文民俗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形成的区域称谓。晋南,北靠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接壤;东依太岳山、中条山与长治、晋城市为邻;西、南隔黄河与秦豫相望。晋南的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临汾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的石楼县。

十多万年前,我们的先祖丁村人就在晋南汾河谷地劳动、繁衍、生息。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尧建都平阳,之后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也诞生在这里。商朝时期,晋南为冀州之地。西周时,“桐叶封弟”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建立古唐国。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晋,这就是春秋时期称霸一方的晋国,这也是山西的简称晋的来源。

晋南因在黄河东岸,故又称之为河东,秦、汉时期设河东郡,唐置晋州,宋、元、明、清为平阳府,民国初属河东道。习惯上将韩信岭以南的临汾和运城称之为晋南。毋庸置疑,夏王朝的中心辖区在嵩山与伊、洛、颍、汝四水流域的豫西地区,都城在偃师二里头;晋南一带为夏王朝的重要统治区,其足迹最远曾到达豫东直至鲁西。

夏历作为夏代先民指导农牧业生产的历法,从它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气候特征。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云梦”,或“云梦泽”位于湖北中部地区;“江汉”自然指江汉流域。由此可知,在东周时期,“鼍”与“兕”均生长于湖北一带的亚热带地区。但是我们在《国语·晋语》中看到这样的记载:“唐叔射兕于徒林,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唐叔即唐叔虞,周武王幼子,周成王之弟,先被封于唐,故称唐叔虞,后又封于晋,为晋国始祖。

虞仲,史书记载有二。其一为周太王次子,名仲雍,史书又称作虞仲,是商末所建吴国的第二代君主。其二为仲雍的曾孙虞仲,后者为虞国的首位受封君主,排行第二,封在虞国,故称虞仲。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然登位,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左传·僖公五年》载: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従,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岂礼也哉?

以上史书的记载出现了前后两个虞仲,而前一个虞仲名为仲雍,后一个虞仲是仲雍的曾孙,排行第二,受封虞国,故称虞仲。两人是曾祖父和曾孙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仲雍也称为虞仲呢?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并在他的巨著《吴郡志》中作过考释,他的意见是: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国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

从《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武王克商之后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就是为了加封他们来承祀太伯和仲雍,找到了周章,而周章已经做了吴国的君主。在那个时代,使自己的族亲不致绝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道之君即使对于敌国也往往是灭其国而不绝其祀,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就是个例子。

按照周代的封建宗法体制,周章作为仲雍的长曾孙理所当然地应该绍继太伯之祀。这样,仲雍的承祀者只能是其次曾孙仲了,仲被封在虞国,所以称虞仲。因为虞仲承祀仲雍,所以仲雍的后人又用虞国的虞字冠名仲雍名前追尊之,而仲雍也排行第二,所以也称虞仲。虞国的存在时间和传承世系史书失载。

按照《史记》和《左传》的记载,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建立吴国以后,国君之位相传到第五世时,周武王才伐灭殷纣,然后分封了太伯、仲雍的两个后代:其一封在虞国,处在内地,另一个封在吴国,处在东南蛮夷地区。

吴国的国君传到第十七世的时候,公元前655 年,虞国的国君贪图晋国晋献公的宝马美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国军,队,晋,军主帅荀息率军攻灭虢国后,回师途中又顺手牵羊攻袭虞国,这个内地的虞国就这样被晋国用巧计灭掉了。这就是历史典故“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的由来。根据史家研究,武王伐纣约在公元前1046年。

按照《史记·封禅书》记载,“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也就是武王灭商以后第二年,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武王就驾崩了。虞国是武王克殷后所封,始封国应该在公元前1046年或公元前1045年,至上述公元前655 年灭国,总计虞国存在了大约390年。

本文标签: 晋国 虢国 记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