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怪


你说的都是野史,不是正史(即三国志中的记载),事实是 曹操不曾刺过董,而刘备借的只是荆州的一个郡,根本不是全部的荆州,并且后来刘备和孙权就荆州的分割达成了协议,刘备用自己打下的几个郡交换了孙权的南郡(实际上刘备只借了南郡),不存在没有还的问题.

刘备做过很多大事,不全是楼主所说的那种事,像入蜀这件事,如果你因为是同宗而不去占领,那是妇人之仁,要成大事,不能瞻前顾后,况且那个时代没人做到了那种大仁,曹操没有,孙权也没有,为何你一定要刘备做到?

刘备自姓刘,也确实是宗亲,没必要深藏不露,把自己的身世隐瞒,打出那个旗号是政治问题,曹孙也都有旗号,他们的旗号也不见得都有多光彩,为何楼主独对刘备看不顺眼,难道仅仅因为世人骂了曹而没骂刘,鄙人以为,古代的人的觉悟未必都有楼主的高,不错,曹操是不该那么骂,但是刘备做错了什么,随便站在哪个角度看,刘备都没有做过曹操那么多该骂的事情,刘备的仁(不管是真仁还是假仁,至少他做的很多事情表现了他的仁)在当时及后世都是历史公认的,他不曾到处招摇撞骗,亦不曾坏事做绝.

我以为,曹操是不该挨那么多的骂,但是楼主也不能把怨气全部往刘备身上撒,曹操因为自己的父亲被人杀死而做过屠城的事情,这样的人我认为至少不能说他为社稷黎民而舍身忘己,楼主可以为曹平反,但是不能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在刘备身上

回答者:gafga - 江湖新秀 五级 5-7 21:24

如果说的是影响```

相信《三国演义》远远超过《三国志》```

因此尊刘思想根深蒂固```

即便如此,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并不是最坏的```

而且曹操描写得具有大智大勇```

书中曹操的形象败于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在封建社会中,这种言论被文人所不耻```

才影响了现在人对曹操的印象```

当今社会,叛逆的青年一代,开始对曹操以另一种方式评价```

并且崇曹贬刘的人开始增多```

不管怎么样,历史是无法全面的体现在我们面前```

即便是所谓的“正史”```

我们也只能当作参考,应当客观的去看待```

《孟子·尽心下》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具备的```

回答者: 夏日の雨 - 护军统领 十二级 5-7 21:50

且不论成年后读史有个发现,那就是正史里的好官多,野史里的贪官多。就拿清史来说,野史里的那些贪官污吏、势利小人,到了正史里都变成了正人君子。这就是正史和野史最大的不同和差别,同一个人,在正史和野史里简直成了“两面人”,不读野史,不识真面。

到底信谁?信正史还是信野史?我觉得宁肯信野史。因为正史是“官方立传”,粉饰的东西太多。而野史,来自一种“民主”的渠道。比如一个官,他在官方的政声就不如在民间的“民声”更真实。读清史,最有代表性的是崇礼这个人物。正史《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七,记载崇礼“文宗巡幸,尝询以事,奏对称旨,嘉奖之”。崇礼在正史中“政绩”显赫,官运亨通,连连升官,死后谥“文恪”。正史中还说“崇礼勤于职事,太后念先帝识拔,颇推恩遇”。正史中的崇礼是一个忠于职守、被皇帝赏识的好官,而在野史中,用民间的眼睛看他,就不是这么客气了。在野史《述庵秘录》中是这样记载崇礼的,说崇礼由于行贿,从郎中爬上了广东海关监督的宝座,这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职位。任期将满,他使出浑身解数,巴结权贵,得以连任,搜刮银子数百万两,连他的一个仆人都拥有几十万两银子的财产。回京后,“数迁,得大拜”,连连获得提升。“其居处之宏丽,都中人皆见之”,非常奢华。光绪庚子(1900年),北方发生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崇礼的房子被奥地利军队占领。崇礼不敢逃出北京,每天龟缩在后院里哭泣,两眼都哭肿了,担心他的豪宅被外敌一把火烧了。后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协合”成功,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到北京,崇礼居然以“临难不逃”受到慈禧太后的格外嘉奖,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死后赐予“文恪”的称号,并入贤良祠受人祭祀,当作楷模。这个被广东百姓“赐”为“贪夫”的崇礼被清廷作为“贤良”来祭祀,可见国家昏庸到什么程度!!

崇礼贪生怕死是真,临难不逃是假;搜刮贪暴鱼肉百姓是真,“贤良”是假;民怨沸腾是真,溢美之辞是假。这么一个人物,在官修正史中成了一个正人君子,可见史笔之下有多大的谬误!正史里还有多少正人君子没有被人戳破?为什么任何事物一经官方的手脚就变调了?

当然,看历史还是要朝真实的方向看,要不别玷污历史。陈寿是晋朝人,自然对汉末三国时期的看法会比较客观,而且所处时代不远,间接史料要比直接史料少得多,所以《三国志》还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了,碰上这种情况,若还是只看小说不看史实的话,那真是悲哀!

回答者:jinweihaijun - 举人 五级 5-8 01:00

三国演义出世之前 两者还是并列的豪杰呢 三国演义出来以后 曹操变成奸诈无比的人了 大家都变的尊刘扁曹了 现在慢慢的人们知道三国演义并不是事实了 越来越多的人又尊曹扁刘了 其实搂住的观点还是按三国演义里来的 你说的好几处都不是历史事实 比如杀董卓 借荆州的事

刘备一生征战疆场 前期在没有地盘 兵少人才少的情况下 打了很多次残败的仗 其实你看看三国志等书以后你系统的想一下 刘备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每次跌到 不管摔的多重 都会再次站起来继续努力 而且他每次士兵妻子将帅被打散 过后都会重新聚集到他身边 那种人心所向的魅力 没有人能比的上的 刘章那块土地 刘章根本守不住的 刘备不取 也是别人的 吴国还想夺取益州呢 诸葛亮道德很高的吧 他都让刘备取 这是一个取大就小的问题 国家大事和宗族关系矛盾当然要以国事为先 曹操堪称伟人 我也折服 在那个四面受敌最难容身的地方 南征北战最后统一了北方中原 他的胸襟和能力还有智慧无人能比的

回答者:芳哥哥 - 举人 四级 5-8 15:49

你想撒!!!!1~~~~~~~~`

回答者:魔法の芭比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5-8 18:18

路过看到有戏看进来看看

回答者:天才退场王 - 助理 三级 5-8 21:52

说多了你也不会看,简单的说两句吧。

他们是政治英雄。说他们的英雄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的。你要说金刀快马,他们哪个都不能在关羽刀下走几招。他们是中国两种极端政治思想的代表,一个是法家,一个是儒家。英雄只是一种游戏规则,如果有人按照英雄的规则去做事,他就是英雄。如果不是,那他啥也不是~

回答者:八月贝尔 - 初入江湖 三级 5-9 01:05

回答者:zjlaaa - 秀才 二级 5-9 12:04

历史没有客观一说的!是人记载就会有主观意见!今天的我们谁也不知道2000年前是身么样子?主要看陈寿的三国志,那么陈寿的好恶和司马的政权势必左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就像隋朝的历史被埋没,因为是唐人魏征帮他们记载的!

关于曹操,刘备通俗的说其实都是坏人也都是好人!他们是政客!政客做事是不考虑手段的!光明磊落的政客是不存在的!存在也注定是失败的,项羽就是例子!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权术,无所不用其极就是恶的表现!但是从宏观上说,他们心念天下,致力于统一天下,致力民生也是好的表现!毕竟后期的三分比先前的数分好多了!也没有人相食的事了!

后人评价曹操是受传统的价值观的影响!其实就是曹操和司马昭也尴尬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不是说,愿作周文王吗!这就是说他们的骨子里都不能原谅自己!后来的竹林七贤的嵇康就不愿意做司马炎的官时说,他看不起周文王!

古人忠君是最高的价值观!刘备不管是不是冒牌,他也是姓刘!打的是汉的旗号!当然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拥护!

回答者:一番春梦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5-10 11:32

相信《三国演义》远远超过《三国志》```

因此尊刘思想根深蒂固```

即便如此,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并不是最坏的```

而且曹操描写得具有大智大勇```

书中曹操的形象败于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在封建社会中,这种言论被文人所不耻```

才影响了现在人对曹操的印象```

当今社会,叛逆的青年一代,开始对曹操以另一种方式评价```

并且崇曹贬刘的人开始增多```

不管怎么样,历史是无法全面的体现在我们面前```

即便是所谓的“正史”```

我们也只能当作参考,应当客观的去看待```

《孟子·尽心下》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具备的

三国演义出世之前 两者还是并列的豪杰呢 三国演义出来以后 曹操变成奸诈无比的人了 大家都变的尊刘扁曹了 现在慢慢的人们知道三国演义并不是事实了 越来越多的人又尊曹扁刘了 其实搂住的观点还是按三国演义里来的 你说的好几处都不是历史事实 比如杀董卓 借荆州的事

刘备一生征战疆场 前期在没有地盘 兵少人才少的情况下 打了很多次残败的仗 其实你看看三国志等书以后你系统的想一下 刘备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每次跌到 不管摔的多重 都会再次站起来继续努力 而且他每次士兵妻子将帅被打散 过后都会重新聚集到他身边 那种人心所向的魅力 没有人能比的上的 刘章那块土地 刘章根本守不住的 刘备不取 也是别人的 吴国还想夺取益州呢 诸葛亮道德很高的吧 他都让刘备取 这是一个取大就小的问题 国家大事和宗族关系矛盾当然要以国事为先 曹操堪称伟人 我也折服 在那个四面受敌最难容身的地方 南征北战最后统一了北方中原 他的胸襟和能力还有智慧无人能比的

回答者:梦比优斯无限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11 13:57

有人说了一句话:"刘先主奸而不雄,孙仲谋雄而不奸,惟全有

者曹操也。”说明曹操是奸雄,而刘备是奸人。

回答者:1233456677890d - 门吏 二级 5-13 08:48

在封建社会讲究正统,所以刘备当皇帝就是顺理成章,曹操当就是篡位

回答者:小苯龟 - 门吏 二级 5-13 19:13

/html/0/149/zhuanti20060906154249.html

回答者:明道1212 - 兵卒 一级 5-14 12:57

且不论成年后读史有个发现,那就是正史里的好官多,野史里的贪官多。就拿清史来说,野史里的那些贪官污吏、势利小人,到了正史里都变成了正人君子。这就是正史和野史最大的不同和差别,同一个人,在正史和野史里简直成了“两面人”,不读野史,不识真面。

到底信谁?信正史还是信野史?我觉得宁肯信野史。因为正史是“官方立传”,粉饰的东西太多。而野史,来自一种“民主”的渠道。比如一个官,他在官方的政声就不如在民间的“民声”更真实。读清史,最有代表性的是崇礼这个人物。正史《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七,记载崇礼“文宗巡幸,尝询以事,奏对称旨,嘉奖之”。崇礼在正史中“政绩”显赫,官运亨通,连连升官,死后谥“文恪”。正史中还说“崇礼勤于职事,太后念先帝识拔,颇推恩遇”。正史中的崇礼是一个忠于职守、被皇帝赏识的好官,而在野史中,用民间的眼睛看他,就不是这么客气了。在野史《述庵秘录》中是这样记载崇礼的,说崇礼由于行贿,从郎中爬上了广东海关监督的宝座,这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职位。任期将满,他使出浑身解数,巴结权贵,得以连任,搜刮银子数百万两,连他的一个仆人都拥有几十万两银子的财产。回京后,“数迁,得大拜”,连连获得提升。“其居处之宏丽,都中人皆见之”,非常奢华。光绪庚子(1900年),北方发生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崇礼的房子被奥地利军队占领。崇礼不敢逃出北京,每天龟缩在后院里哭泣,两眼都哭肿了,担心他的豪宅被外敌一把火烧了。后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协合”成功,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到北京,崇礼居然以“临难不逃”受到慈禧太后的格外嘉奖,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死后赐予“文恪”的称号,并入贤良祠受人祭祀,当作楷模。这个被广东百姓“赐”为“贪夫”的崇礼被清廷作为“贤良”来祭祀,可见国家昏庸到什么程度!!

崇礼贪生怕死是真,临难不逃是假;搜刮贪暴鱼肉百姓是真,“贤良”是假;民怨沸腾是真,溢美之辞是假。这么一个人物,在官修正史中成了一个正人君子,可见史笔之下有多大的谬误!正史里还有多少正人君子没有被人戳破?为什么任何事物一经官方的手脚就变调了?

回答者:张鹏_2 - 兵卒 一级 5-16 16:30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三国演义〉的影响比〈三国志〉要大很多,而《三国演义》成书的时代背景,正是元朝末年,正是外族统治中原时期,而元朝的统治政策又极为暴虐,激起百姓的强烈不满与反抗。蜀汉政权正好是“正统”势力的代表,因而在小说中出现“拥刘”的倾向也就理所当然;长此以往,逐渐就形成了这一思想

回答者:岛津E久 - 千总 四级 5-16 19:30

不知道啦~~~~~~

回答者:来自坚强 - 试用期 一级 5-16 21:15

以我了解的三国

一般三国人物的形象分,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曹操因为在民间和文学中形象差的原因分几点:

1 曹操曾经在徐州屠城(这是真实历史)。

2 曹操在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说了一句比较有争议的一句话“宁可我负人,不愿人负我。”(在《三国演义》中却在前加了“天下”两个字。意思就完全变了味道。)

3 为人骄傲,看不起没有才能的人。(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只是夸大了个别人的这种傲慢行为,三国历史中,骄傲的人物很多。)

4 好色。(这是真实历史)。

这些是曹操形象极差的主要原因。本人认为曹操在民间形象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国演义》一书把曹操的缺点夸大。

从历史.文学.民间,用比较公平的一个词来形容曹操为“奸雄”。

刘备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历史中的刘备

陈寿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周瑜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鲁肃曰: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陆逊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

陈登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张辅曰:(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吕布曰:是儿最叵信者。

袁术曰: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袁术是世家子弟,看不起刘备)

关羽曰: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文学中的刘备想必大家都知道

民间对刘备的评价和文学中的评价差不多

从历史.文学.民间,用比较公平的一个词来形容刘备为“枭雄”。

本文标签: 三国演义 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