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楠沉香的历史记载


人类关注沉香已有3000多年,而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始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公元502—566年),被列为“上品”,在隋唐史料中有丰富的沉香记载,到晚唐及五代则又有了更高度的提升发展。在宋代,好沉香是“一两沉一两金”,被喻为“香中之王”,香文化发展到了顶峰,“香”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中。此后,用香风气长行,直至明清。到明代,就已变为了“一寸沉一寸金”。然而,晚清以来,香文化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沉香也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中。  在中国沉香亦被用作各种装饰,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相传关公大意失荆州之后,被吴将俘杀。孙权恐刘备与诸葛亮复仇,派人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意欲嫁祸,曹操知其计谋,又敬关羽忠义,命人以王侯之礼,将沉香木雕刻为关羽的身躯,与首级一同埋葬洛阳城南,即关林所在。  在国外,八世纪的印度传统医学就已有把沉香入药的记载,而圣经旧约则有把沉香提炼成香水的记载。13世纪沉香就已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印度是最早出口沉香的国家之一。  沉香与香道  人类生活在无限的气味之中,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周遭的香料,渐渐地演变成情操教育的一环——香道。这是人类由嗅觉官能的享受到精神层面修身养性的诉求,所产生的一门生活美学。沉香在这个美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香道的定义简单地讲,就是有关“香气的艺术”,是将香料所产生的香气、烟形配合富于艺术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环境的布置,再加上典雅清丽的点香、闻香手法,经由以上种种引发回忆或联想,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作品,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 《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了。  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和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血脉基因。中国香文化是养性的文化,也是养生的文化。香文化在中国,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  从晚清开始,由于中国社会的动荡、贫弱,香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在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越发关注的今天,香文化正迫切地回归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本文来源天津日报) 奇楠沉香在较早的有东汉杨孚所著《交州异物志》,该书载:“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是一部奇书,书中分类记载了异境奇物,奇闻逸事及神仙方术等等,其中对香事的记载饶有兴味。奇楠香 占城奇楠,出在一山,酋长禁民不得采取,犯者断其手,彼亦自贵重,乌木、降香樵之为薪。 。  《星槎胜览》  宾童龙国亦产奇南香 。《同上》  原文奇南香品杂,出海上诸山。盖香木枝柯窍露者,木立死而本存者,气性皆温,故为大蚁所穴,蚁食蜜归,而遗渍于香中,岁久渐浸,木受蜜香结而坚润,则香成矣。 其香本未死,蜜气未老者,谓之生结,上也;木死本存,蜜气凝于枯根,润若饧片,谓之糖结,次也;其称虎皮结、金丝结者,岁月既浅,木蜜之气尚未融化;木性 多而香味少,斯为下耳 。有以制带?,率多凑合,颇若天成。纯全者难得。《华夷续考》

释义:奇南沈香品种较杂,产出于海上(今南海)诸山(即今日越南)。凡是沈香木枝外型柯窍露者,风树本身枯死诞树身仍然立著者,气性一般较为温和,故容易为树蚁筑穴为巢,树蚁捡食花蜜归来,而遗流蜜渍于香中。 原文奇楠香、降真香为木黑润,奇南香所出产,天下皆无,其价甚高出占城国 。《同上》 原文 奇楠香上古无闻,近入中国,故命字有作奇南、茄蓝、伽南、奇南、棋楠等不一,而用皆无的据。其香有绿结、糖结、蜜结、生结、金丝结、虎皮结,大略以黑绿 色,用指掏有油出,柔韧者为最佩之,能提气,令不思溺,真者价倍黄金,然绝不可得。倘佩少许,纔一登座满堂馥郁,佩者去后香犹不散。今世所有,皆彼酋长禁 山之外产者。如广东端溪研,举世给用未尝非端,价等常石,然必宋坑下、岩水底,如苏文忠所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 之所出者,乃为真端溪,可宝也 。

原文奇南,亦然,倘得真奇蓝香者,必须慎护;如作扇坠、念珠等用,过燥、风霉湿时不可出,出数日便藏,防耗香气。藏法:用锡匣内,实以木体香末匣,外再套一匣,置少蜜,以蜜滋末,以末养香,香匣方则蜜匣圆,蜜匣圆则香方,香匣不用盖,蜜匣以盖;总之斯得,藏香三昧矣 。 原文奇南见水,则香气尽散,俗用热水蒸香,大误谬也 。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