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学没产生在中国


~

首先要明确的是: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理论形态的审美观念,只是没有“美学”这个专门学科而己。

美学(Aesthetica)这个词,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于1750年提出的。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嘉登开始的,但不能说在鲍姆嘉登之前没有美学。中西方审美意识理论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就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哲学,但没有哲学这个专门学科一样。

所以,学科的历史和理论本身的历史是两回事,应加以区分。

你们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要么是出于对美学实质的无知,要么是出于对学科系统性理论的侧重——想让你们围绕系统性美学理论的历史来写吧。

那么,就说说美学这个学科,为什么不能产生在中国。(下面仅列出提纲,不多赘言,楼主可针对每一条去查资料进行补充。)

1、 中国没有“美学”,和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的原因是一样的:由于缺乏逻辑体系,而逻辑和体系是构成哲学的基本条件。古中国的主体思想是儒家,儒家重现世、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人伦,不重视形而上学的思辨,可以说,中国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十分缺乏理性思维。

2、从审美意识本身来看:

左右着中国审美意识发展的是道家和佛家禅宗。

道家有着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禅宗也重心灵而不重言说,二者都主张超脱理性、鄙于穷究理论和言辩智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家都不重视理论探索,传下来的文字更多是一些艺术实践心得,在这些实践心得中,通常缺乏严谨的工具、步骤、方法,常以情绪代逻辑,将主观估计视为必然结论,更是常常随意夸大朴素辩证法,比如石涛的画语录中的“一画”理论便是如此。总之,缺乏冷静客观和科学态度和严谨致密的分折方法,所以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

3、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

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最突出的无非就是这个词——“气韵”。对于一个好的作品,中国人不用“美不美”去评价,而是用“气韵如何”去评价。只要有气韵之作,宁丑勿媚、宁拙勿巧。气韵生动之作,一气运化、虚实结合、情景相融,就构成我们常说的“意境”。境生于象外、得其环中,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也不屑用文字来剥析,在对意境的当下体悟中,消解了主客、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地合一。古人常说“得象而忘言”,所以审美大众也很少用文字去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审美经验。

4、从审美的社会性角度来看:

在中国,审美又常常是功利的。审美的作用主要是修身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文人的理想。修身是第一环,为更大的功利性实践作辅堑。古代文人不重视建构理论体系,不把系统地表达思想观念作为自己的目的,而是相当看重言行一致,尤重于“行”。古人常说“文以载道”——“文”(文化艺术)只是“道”的从属,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因此文艺只被当作一种工具,而极少当作一个独立本体来研究。囿于这样的传统,独立的美学不能产生也不难理解了。

基本就是以上四点。够实用吧?

另外,我认为楼主在写此文的时候,还可以多多参考“中国为什么没有哲学”之类的文章,百度一下即可,很多的。因为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包括三个方面:真、善、美……产生不了严格意义上哲学的国家也必然产生不了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明白了吧?

OK,闪也~

本文标签: 美学 中国 审美 理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