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战争并不是李鸿章在带兵打仗,那输了他应该背锅吗?


他是那个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创建淮军平叛乱,但在苏州对太平军进行了残忍屠城;

他是李鸿章,从一个微不足道的青年逆袭走上晚清权倾一时的重臣,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那个满目疮痍,腐朽不堪,摇摇欲坠清王朝。

第一次听到“李鸿章”的名字,

还是在历史课的教科书上面,

在那段不是很遥远的历史中,

在那一件件清朝耻辱的事件背后,

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等等等,

总会读到“李鸿章”的身影。

李鸿章与近代那些不平等的历史条约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想必这也是很多人脑海中“李鸿章”的最初印象,

也有可能,是永久印象,

因为那段历史,过于耻辱,过于难堪,

很多的人,或许都不想再细细品读那段尘封的岁月。

想要了解李鸿章的命运沉浮,断章取义先入为主难免会有误读,

历史人物已成历史,拨开那段风雨缥缈的云雾,

细细品来,李鸿章,却也全然不是最初那种简简单单“卖国贼”的形象。

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展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追求功名利禄建造伟业,有不同于旁人的睿智与抱负。

讲李鸿章的故事,还是先从他的老爸说起吧,他的老爸名叫李文安,他家那会儿算得上是个“中农”级别的家庭,李文安在兄弟中排行最小,从小身体便很柔弱,所以启蒙读书也比较晚,那时候有好多的小孩有点条件的,都是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从很小便接受科举教育的准备,但是李文安在他八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

不过还好他有着刻苦求学的品质,在1834年那年的科举中,以优廪生中了道光甲午科举人96名,虽然不是状元探花榜眼等出色成绩,但也算得上很不错的表现了,1838年与曾国藩同登道光戊戌纽福保榜进士112名,殿试三甲,朝考以主事用,与林则徐之子汝舟同年服官刑部。

之后曾在广西、奉天、山西等地任职司员,督理提牢厅兼行秋审处。再后又去了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等。从李鸿章父亲的官吏生涯,可以知道,虽然他父亲没有达到权倾一时的官衔,但对李鸿章而言,也是有着很好的环境与出生了。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登科,这也为李鸿章之后拜师曾国藩开通了一条路。如果李鸿章没有遇到曾国藩,可能有许多的历史要不一样了。

李鸿章的父亲,生子六人,生女两人,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他从小就很聪明,基本上也是沿着父亲的科举之路考取功名,在他21岁的时候,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在他22岁的时候,他父亲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国藩见李鸿章英俊聪慧,还能倒背《春秋》,非常的喜欢这位小伙子,所以从那时候起,曾国藩便是李鸿章的老师了,在李鸿章24岁的时候,他参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被朝廷授翰林院庶士,那一年,他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四人被称为“丁未四君子”。就这样,李鸿章进入了清朝的公务员系统。

进入了翰林院,工作环境就是整天的舞文弄墨,李鸿章时常感觉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感觉工作没什么意思。早在李鸿章21岁的时候,他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当时的李鸿章就曾作过《入都》诗十首。其中有一首读来非常的霸气:

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 那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芦沟桥畔路 有人从此到瀛洲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句话掷地有声,豪气万丈,如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鸿章面对翰林院的日常工作,觉得自己欲封侯难以成功,再看看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与长矛起义军打仗,创建湘军,作为不俗,是清朝的生猛主力军,所以,终于还是没有忍住心中的悸动,向咸丰帝上书,说要上前线,创淮军,镇压太平军,那时候清朝满族自己的军队,已经是处于颓废期,面对敌人不堪一击,溃不成军,咸丰帝看到李鸿章有此抱负,便允诺了他。

本文标签: 时候 父亲 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