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历史上


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告发谋反,入狱3天,就被“剥皮实草”、灭了3族。但他死得并不冤,养兵马、欺负皇妃……该干的,不该干的,他都干了。

蓝玉是除了常遇春、徐达之外,明朝开国最厉害的战神。

北上破元,他一战俘虏7万多人,缴获马、羊、牛等15万余头,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卫青”。

他和朱元璋还沾亲带故,是太子朱标的舅舅,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11子蜀王朱椿。

然而 ,军功累累、贵为皇亲国戚的蓝玉,却因为 一个小小锦衣卫 的告状,被捕入狱。入狱3天,他就被“剥皮实草”,灭了3族。

“剥皮实草”,是一种残忍的死刑,将人皮完整地剥下来,做成袋子的形状,在里面填满稻草,随后悬挂始终示众。

蓝玉到底犯了什么事?

他死得到底冤不冤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蓝玉之死说起。

蓝玉的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冤案。

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蒋瓛告发谋反,朱元璋当即把他抓进监狱。

当时的蓝宇,贵为凉国公,但入狱3天,他就被朱元璋判处“剥皮实草”之刑,还灭了3族,牵连数万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真的谋反了吗?

从已有的史料来看,这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冤案。

在《明史》《明太祖实录》等史料中,蓝玉之死的记载并不详细,只有一个结果。

不过,有一本书,却详细记载了事情的始末。

这本书,就是《逆臣录》。

这是蓝玉死后,朱元璋特意命人记录下来的案件始末,包括所有人的供词,并昭告天下的一本书。

按理说,这本书,应该成为蓝玉谋反的铁证。

然而,我却认为,这本书,恰恰证明了蓝玉的清白。

《逆臣录》中供词很多,句句都在指认蓝玉谋反,似乎每个被牵连的人,都罪大恶极。

可是, 整体来看 ,供词前后矛盾、违背史实, 处处都是疑点

《逆臣录》这本书,收录了近万人的供词,上至将军、王爷,下至贩夫走卒,全部矛头都指向以蓝玉为首的一众主犯。

按照这个逻辑,主犯的供词,应该要和他们相呼应,形成一条重要的闭路,才能明确给蓝玉定罪。

据《明史》记载,二号人物景川侯曹震供述了罪行。

然而, 我翻遍了整个《逆臣录》,却找不到蓝玉和曹震的供词,其他为首的几人,也基本不见供词。

不见供词,只有两种原因:

我认为,大概率这些主角们都没有招供。

入狱3天,蓝玉再傻也不可能马上招供,然而,他却直接被朱元璋处以死刑了。

按照惯例,这种 牵连甚广的谋反案,涉及重要的皇亲国戚,要彻查真相,然后才会下杀手。

蓝玉案牵涉数万人,就算每个人只审问一遍,挨个对比供词,也需要至少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查明真相。

朱元璋这么着急,似乎 在暗示众人 : 蓝玉我已经杀了,这就是一起谋反案无疑,后面继续审案子的人,你们好好看着办!

疑点二:策划谋反的宴会,太荒唐

在《逆臣录》中,蓝玉策划谋反的时间,是洪武26年正月十日到二月八日之间,此时,他从北方征战回来, 在府中接连安排宴会,实则策划谋反。

当时,来访凉国公府邸的人,有各类王侯将领,也有许多地方官,更有不起眼的贩夫走卒、奴仆家丁,甚至还有几个街头混混式的人物。

他们都受到了蓝玉的款待。

在《逆臣录》中,蓝玉在饭桌上,热情洋溢地商量谋反的细节: “自后常到凉国公处商议谋逆”“节次于本官宅内往来谋逆”……

据史料记载 ,这一个月,拜访蓝玉的人数上千,不少人去了好几次。

而这,就是蓝玉策划谋反的时间。

这也太荒唐了。

蓝玉手握重兵,就算要谋反,也不可能选择人员流动这么密集的场所,而朱元璋也不可能对此半点反应也没有。

蓝玉骁勇善战、有谋略,又不是个笨人,怎么可能这么明目张胆?

策划谋反的时间,属于谋反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后定罪中,蓝玉对外计划起兵的时间是洪武26年,开始策划谋反的时间,却有很多个: 洪武21年、洪武23年……

这些时间点,来自不同人的供词。

策划谋反的时间不一致,似乎不是什么硬伤,然而, 洪武21年,却是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

这一年,蓝玉率领十万大军,北上破元,建立了一生最大的功勋。

可有人却说,这个时间点,他却给千里之外的人写信,要商量谋反。

你是蓝玉,你会在作战立功的关键时刻,给千里之外的人写信谋反吗?

以上三个疑点,是《逆臣录》中最大的疑点,此外,供词表述雷同一致、强行和胡惟庸案牵连等,也是公认的硬伤。

如果从是否造反来看,蓝玉之死,无疑是冤枉的。

但是,结合蓝玉的所作所为, 我却认为,他的死,并不冤枉。

蓝玉造反疑点重重,为何我却认为他死得不冤呢?

因为这么多年,如果不是朱元璋处处宽容他,他早就死了很多回了。

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为了安抚各大功臣,巩固朱家的势力,实行与功臣联姻的政策。

当时,朱元璋的16个女儿,有八个嫁给了开国武将的后代,而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女、卫国公邓愈等一系列将领家中的适龄女眷,也都纷纷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们。

这样一来,朱家和功臣之家形成了稳固的一对一姻亲关系,而朱元璋是这个姻亲关系的掌控者。

但是,蓝玉破坏了朱元璋的计划。

他在这个姻亲关系之下,培植了自己的小团体。

蓝玉本就是常遇春的妻弟,还与开国武将叶升是姻亲关系;蓝玉又鼓动常遇春之子常茂迎娶另一位开国名将冯胜的女儿。这还不算完,蓝玉还在继续筹谋扩大这个联姻圈子。

在蓝玉的操作下,掌控兵权的武将家族,形成了 以常家为大核心、蓝家为小核心 的圈子。

圈子里的人,都是大明举足轻重的将领,若他们有反心,大明江山就危险了。

蓝玉的行为,说小了是结党营私,说大了就是培植造反的实力。

自古功臣,最忌讳的就是功高盖主,但蓝玉毫不在乎,拼命扩张势力,无疑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

蓝玉军功赫赫,但气焰也非常嚣张。

徐达、常遇春死后,他就成了大明举足轻重的将领,加上军功无数,又是皇亲国戚,蓝玉多次挑战朱元璋的底线:

朱元璋很喜欢蓝玉,很多次他都选择原谅。

但是,有些事,可一可二不可三。

当朱元璋生气时,他直接把原本准备册封蓝玉的“梁国公”改为了“凉国公”,并且在铁券上提醒他要时刻自省。

不过,蓝玉不仅没反省,反而更过分了。

他在家里的各种服饰上刻龙纹,用各种铸金器具,大肆扩大家奴、马坊的规模,几近达到私自培养兵马的程度。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蓝玉此举,分明把自己视为“小皇帝”,有自己的兵马和亲信,还擅自用天子饰品。

别说心狠的朱元璋,换做任何一个皇帝,恐怕都没有办法容忍吧。

除了在个人享受上挑战帝王权威,蓝玉还经常带着一众武将插手地方政务。

明朝那些开国武将,在打天下时确实功勋卓著,不可或缺,但等到朱元璋晚年时期,国家基本稳定,需要的,不止是武力,还有治国方略。

但是,武将不擅长治国。

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天下太平时,武将应该慢慢退居幕后,与此同时,他多次敲打武将,让他们多读读史书,争取做过文武全才。

但蓝玉打破了朱元璋的计划。

以蓝玉为首的武将集团,在蓝玉的带领下,肆意干涉地方政务,仗着身份让地方官不敢妄动,中饱私囊、欺压百姓成了家常便饭。

最过分的时候,他们还要插手官营的盐业,这等于是动了朱家的蛋糕。

朱元璋发现后,大怒,但碍于参与之人都是功臣,不好直接发作,只是没收了他们的钱财、盐引。

此时,蓝玉等人,已经成了大明朝稳定发展的毒瘤。

朱元璋看在军功的面上,没有追究,可 蓝玉若不吸取教训,注定要走向灭亡。

以上,是我认为蓝玉死得不冤的理由。

蓝玉作为一代战神,是值得尊敬的。

他很聪明,甚至还能先于朱元璋、朱标看出朱棣的反意。

但他的性格,是他的硬伤。

居功自傲、嚣张跋扈,他相信,以自己的军功和地位,无人可以轻易撼动自己。

只是,他忘记了。

这天下,毕竟是朱元璋的天下。

当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彻底不再信任他,开始着手铲除这颗毒瘤,力争为孙儿留下太平江山。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蓝玉没有造反,他也死得不冤,毕竟,私主元妃、棕兵闯关、私用龙饰、干涉政务、插手盐引……不管是哪一桩,都足以定蓝玉死罪。

此前,朱元璋只是信任他,认为太子朱标可以驾驭他,才留着他的性命。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本文标签: 供词 时间 策划 这个 认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