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历史课程主旨 刘琼敏


一、背景

在历史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与关键。一课课文的内容主旨也可称作教学立意,简而言之,就是统摄、贯通该课,而且能与之前和以后的学习相通的核心概念。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主旨,才能合理地剪裁教学内容、选取各类史料、设计教学结构、进行问题设置,得出历史结论。精准聚焦内容主旨的历史课才是有灵魂、有核心的历史课,才能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品质和思维品质。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的第一课《统一的隋唐时代》为例,介绍如何通过确立好内容主旨,有效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案例呈现

1、巧妙运用“破题法”寻找内容主旨

看着课题——《统一的隋唐时代》,首先跳入脑海的问题就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可以被称为一个“时代”?通读第四单元,把《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放在整体单元内容里思考,思路豁然开朗。隋唐走出了魏晋南北朝近300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隋唐文明以其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和辐射性,形成了一个“唐文化圈”屹立于东方,的确无愧于“隋唐时代”的美誉。

那么,隋唐是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仅仅是因为统一吗?仔细“破题”后不难发现,政治的统一仅是一个前提,隋唐的繁荣昌盛更源于统一后的一系列举措:三省六部制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科举制为统治集团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保障了政府机构的健康运行;李世民时期的贤君良臣、合理政策成为盛世局面的助推器。这些举措指向了本课的核心主旨——制度的创新。创新消除了隋唐立国、治国的隐忧,创新让制度既有传承又富有时代内涵,创新是本课的灵魂,它串起了本课所有的内容,让书上的三目“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不再是孤立的三个知识点。

2、大胆剪裁教学内容聚焦内容主旨

为了聚焦核心概念,隋唐的朝代更替仅通过教师的一段生动叙事勾勒即可:

公元579年,北周建德八年,一个婴孩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的一代名相房玄龄。房玄龄三岁时,公元581年,外戚杨坚篡权,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再度统一中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走向强盛。房玄龄十八岁,进入仕途被授予羽骑尉。然而隋朝二世而亡,房玄龄真是生不逢时,然而他却又正逢其时:隋末,房玄龄毅然投奔秦王李世民,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玄龄四十岁,618年,唐朝建立。随着唐高宗李渊的即位,一场血淋淋的家庭悲剧正在酝酿。李世民在征战中屡建功勋威望日增严重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企图除掉李世民,李世民获悉后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和齐王。在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因帮助李世民赢得了这场宫廷政变的最终胜利脱颖而出。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教学中打破了教材编排顺序,从三省六部制进入,推进至科举制,最后进入唐初的明君贤相、政策合理。这样使得制度创新的概念环环相扣,不断深化。同时,在探讨每一项制度创新时都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不断强化内容主旨。在进入“三省六部制”教学内容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三省六部制要从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讲起。杨坚曾任北周的大丞相,总理军国大事,最终从年幼的周静帝手中夺得帝位。因此,隋朝建立后,对丞相权力过重深有体会的杨坚在建构官制的时候最迫切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削弱丞相的权力

而在完成“三省六部制”教学,转入“科举制”时,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

师:制度建设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然而一切就都万事大吉了吗?非也!数百年来,统治集团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真正有治国之才的人无法进入仕途,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是无法维系国家的统一的。所以,统治集团的重组迫在眉睫。那么,如何选拔出真正的社会精英、优秀人才,重组统治集团呢?

生:改变人才选拨制度

师:对了,隋唐统治者用科举制替代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深化内容主旨

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更好地帮助初一学生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教师选择了简讲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依托学生自己体验三省六部制运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

师:我们了解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流程。

情景设置:贞观年间,黄河发生了洪灾,威胁到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皇帝准备治洪防灾。这时,温彦博任中书令,魏征任门下省侍中,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接下来,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是怎么样的?

学生根据刚才教师对三省职能分工的简介梳理出运作程序。

师:同学们发现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有什么特点?

生:三省各司其职,可以防止宰相独大。

师:对,分散相权,加强中央集权;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还有呢?

启发学生思考后教师继续分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整个政令下达的过程中,集思广益,谨言慎行,下达诏令十分谨慎,避免决策失误。

教师出示《旧唐书·房玄龄传》材料“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并解释: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后长期担任尚书省左仆射一职。在三省六部制的体制之下,他的宰相生涯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变成了中央决策机构的核心成员之一。这就是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的:“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的真实写照。

而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了科举制较之前朝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后,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本教学内容,而是向学生抛出了新的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科举考试仍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

生:临场发挥不一定好。

师:所以,唐朝的学子们考试前,要将自己的诗文给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看以求得到赏识,这叫“行卷”。“行卷”一次还不行,只怕贵人多忘事,临考前夕还要再送一次,这叫“温卷”。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对某位士子表示赞赏了,就向主考官推荐,这叫“公荐”。主考官根据推荐,结合试卷反复斟酌,最后发榜。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分科考试之初,还留有什么味道?

生:推荐

师:所以说,科举制虽然是新生事物,但毕竟是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脱颖而出,不免还是有些察举遗风!

教师趁机点出:由此可见,科举制不是简单否定过去,而是在传承与创新有机整合中的新突破。

三、案例分析

七年级的《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共有隋唐朝代更迭、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四块内容组成,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这四大内容的教学,没有一个核心主旨贯穿其中,势必会陷入或顾此失彼、或面面俱到的教学困境。只有准确把握内容主旨,才能去枝强干,有中心、有核心地推进教学。本案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旨,形成“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繁荣昌盛”的教学理路,切中要领、简洁新颖。因为聚焦了核心主旨,本案例的教学设计就呈现出结构合理(见右图)、取舍得当、问题思考度、难易度务实的优点。

在围绕核心主旨的教学设计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以下两点:一、在制度创新的重头戏——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初一学生理解制度创新上动足了脑筋。通过情景设置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央行政运作体制的优点,通过拓展科举制知识的方式告诉学生,任何一项制度的创新都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提高。二、房玄龄的人物线索设计环环相扣,不虚构、不戏说、不摆花架子,他的身影出现在隋唐朝的诸多大事件中,给予学生很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何为时代见证者、辅助者。

Cr: lqm

本文标签: 教学 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