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卫青的评价怎么样?


司马迁《史记》中对卫青的评价十分微妙。一方面,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强调卫青的外戚身份,着重描写卫青低调怀柔的处世作风,对其战功的叙述却远不如李广的事迹详细,以至于后世的黄淳耀(明)评论:“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认为司马迁对李广和卫青的评价不公。黄震(宋)在《史记评林》中也认为:“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另一方面,司马迁又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间接借淮南王谋士伍被之口赞誉卫青“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赞扬卫青谦逊知礼、才能出众、爱护将士,是古来少有的良将。后世有人认为,司马迁之所以如此矛盾,是因为他忌讳卫青的出身背景(贱民出身、私生子、外戚身份),加上卫青的低调性格不符合他的欣赏品位(司马迁对项羽、李广、郭解一类个性飞扬的人物往往赞誉很多),因此不愿意直接公开的赞赏卫青。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的描写影响了不少后人。他把卫青和霍去病与李延年之类的“内宠嬖臣”一起放在《佞幸列传》中评论,尽管在强调他们“外戚贵幸”的身份外特意指出卫、霍二人“然颇用材能自进”,但还是给了一些后人“卫青仅是个靠了皇后裙带关系的小人”的印象。王维“卫青不败由天幸”的诗词也认为卫青没有真本事,而只是运气好才不打败仗。李白也曾有诗“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贬低卫青不配做大将军。另外,因为司马迁认为卫青是有意偏袒公孙敖而排挤李广去走东路(其实是卫青得了汉武帝的密诏,说李广犯霉运,不能委派先锋官那样的重任),导致李广迷路失期最后自杀,后世许多人怪罪卫青是害死李广的凶手。有人甚至因为《史记》中将卫青、霍去病与汉武帝的男宠韩嫣、李延年等并称“宠”,以及《史记·汲郑列传》中记载汉武帝对卫青十分随便不拘礼,从而联想出他们中有同性恋行为。苏东坡曾在《东坡志林·人物》中借此题发挥写过一篇文章嘲讽卫青是下贱的无耻献媚之徒。与文人墨客的毁誉参半相比,自古兵家对卫青的评论非常之高。古代评价名将,常有“孙吴白韩,颇牧卫霍”(孙武、吴起、白起、韩信、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的说法。东汉时期曹操的三子曹彰曾言:“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何能作博士耶?”唐朝名将李靖曾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奇兼善者如孙武、卫青、诸葛亮廖廖数人耳。”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则言:“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同时高度赞赏卫青的武钢车阵,认为“战法革新破匈奴,卫青始”(刘裕也曾用此车阵大破南燕骑兵)。此外,苏洵(苏东坡的父亲)也称赞:“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绩,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何是非则在《霍去病传》中言:“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卫青起于贱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二人者之能,岂出于素习耶?亦天之所资也。 ”批驳“卫、霍发迹于裙带”的说法。李惟清则有“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郭子仪、李晟”的说法。明太祖朱元璋曾用“仲卿、药师”赞誉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击溃北元的名将蓝玉(“仲卿”指卫青,“药师”指李靖)。史家也一致公认卫青的卓越军事家地位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