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第一中学的发展史


乳山一中1950年9月7日创建于夏村镇东家村,曾历经三次迁校,建校之年的11月份迁至河东村,1952年迁至腾甲庄村,1954年迁今校址。初创时仅有5名教师,招收106名学生,编为两个教学班。经过58年的发展,如今在校学生3300余人,61个教学班,拥有教职工300余人。58年间共为社会培养毕业生二万三千余人,被高校录取的大学生一万零五百人。它的由小到大、由落后到先进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瞩目成绩可说是乳山教育的缩影。

1978年前的教学方式是大办工厂(场)的开门办学,学生按毛泽东的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其实主学是参加工厂、农场的劳动,(乳山一中在马草里办起了拥有200余亩耕地的农场和饲养场,在学校兴办以木螺丝为主的工厂),学文被挤到极次要的位置。1978年经过对“四人帮的批判,学校转向以教学为主的航道,学生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重在培养四化所需的合格人才。

文革前乳山一中共向高校输送大学生400人,而改革开放开放的三十年共向高校输送一万零一百人,是前27年的25倍。

建校伊始直至文革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贯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著作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单一化的教育严重地禁锢学生的思想。改革开放后,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励志、法制及感恩教育等融为一体,全方位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饱满人格的四有人才。

1978年前,课堂教学一直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恢复高考后,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学校领导与教师大力探索教学新途径。十年磨一剑,上世纪九十年代终于总结出针对目标诊断补偿、投放目标指导自学、依据目标启发点拨、紧扣目标反馈练习、围绕目标矫正补救等为主要内容的六步教学法,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本世纪初学校又率先改革课堂教学,探索研究出集体备课的备课方式。集体备课突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细的“艺术品”。集体备课,使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质得飞跃,这一崭新的教学方式迅速在全市进行了推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无论在东家村、河东村、滕甲庄村及现校址,校舍一律是低矮、采光不标准的平房。从1990年开始,仅用五年时间,校园内平房一律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宽敞、明亮、装有有线电视、配备多媒体等先进设备的教学楼。2003年学校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建成8个超国家一类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改变了过去实验教学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状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学生一日三次用木盒领饭、水桶盛菜,在室外就餐,其主食为地瓜干、窝窝头,菜是萝卜汤、白菜汤与咸菜,粮从家中带,每日菜金一角钱。1990年学校建起一座可容若干名学生同时就餐的餐厅,从而结束了室外就餐的不文明、不卫生的历史。学生一月消费不足200元,便可在餐厅内享受花样繁多、做工精美的自助餐。

2002年,学校建起体育馆后,结束了刮风下雨学生不能进行体育活动的历史。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