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牌楼的历史沿革


位于正阳桥南的五牌楼,是正阳牌楼的俗称,因其造型形式为五间六柱五楼式而得名。明朝正统四年(1439 年)建成时为木结构,6 根立柱均为通天柱(亦为冲天柱),每根立柱各有一对戗柱,每间上有两道额仿,仿间有镂空花板,仿上各以斗拱承楼顶,五楼均为四坡顶,正间额仿间镶“正阳桥”匾额,夹杆石上有石雕小兽。

瓮城于民国四年(1 915 )拆除。筋楼之南护城河上原有三座石拱桥(其他城门则仅有一座吊桥),名为“正阳桥”。

五牌楼始因其木制,在明万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先后多次遭遇大火。最大一次是1900年庚子之变中,义和团火烧专卖洋药的“老德记”,大火蔓延到正阳门下的五牌楼。牌楼后来几经翻修,民国24年{1935年}袁良当市长时,曾哄传东四,西四牌楼和这座五牌楼木柱朽腐,遂将东四,西四牌楼拆除,按原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惟正阳门五牌楼未拆,五牌楼基本构造没有变,只因为混凝土加大了承载负荷而取消了戗柱,满汉合璧的正阳桥福额也去掉了满文。 20 世纪50 年代北京的规划是全面学习苏联,强调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的城市,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人民首都与封建古都重合,依据同心,同轴的旧城改造方案,首先拆除了中轴线上皇城前沿的中华门,棋盘街,和东西千步廊与东西三座门,接着是前门五牌楼等。五牌楼于1955 年因为妨碍交通终被拆除,这样“四门三桥五牌楼”只剩下城门和箭楼两个门了。然而,直到现在,人们仍能不时地在老照片和纪念影片中看到它。

第一次重建

2001 年,曾参照老牌楼的外形,在前门箭楼以南复建过一次五牌楼,但是钢筋水泥结构。而且考虑到对交通的影响,牌楼的六根立柱中有4 根采取悬空设计,距地面为6.5 米,因此曾有人戏称之为“假五牌楼”。 这座仿建的五牌楼已于不久前拆除。

第二次重建

2008年5月,前门大街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五牌楼也重新进行修缮。本次修缮严格按照历史照片和文字记载进行,照原样、原工艺在原地重新复建。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五牌楼于基本完工,首次亮相。在6个多月的修缮后,正阳桥五牌楼随前门大街古街的改造于12月23日率先亮相。“五间、六柱、五楼”柱出头式木牌楼与正阳门呼应,让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历史感。不久以后,五牌楼正中牌匾上将书写“正阳桥”3个大字。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