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的劝谏艺术


先秦散文的劝谏艺术如下:

课文中的劝谏艺术: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了四篇古文,分别出自《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它们都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名篇。

其精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不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其中,《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产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文章中所展示的古人那高超的劝谏艺术尤其令人拍案叫绝。

艺术解析及鉴赏: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为此他们都成了历史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们的成功与他们杰出的说辩才能是分不开的。其才能何在?其说辩技巧在?其成功的奥妙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也许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于秦伯,邹忌对于齐威王触龙对于赵太后,都是必恭必敬的。烛之武一口一个“君”,邹忌一口一个“臣”(自称)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

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要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触龙刚见太后时,“大后盛气而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尴尬境地。

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很可能把对方当作发泄的对象。老到、精明的触龙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唠起了家常,从而使太后由“太后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条件的也就成熟了。

迂回战术,“比兴”手法,欲成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成甲事,请君入瓮。烛之武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邹忌意在让“弊甚”的威王接受国人的指责,而触龙则完全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

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所以,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因此,在谈话的开始,他们对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谈,而是谈一些表面上看来与之不相干的事情:烛之武不谈让秦退兵的事却大谈秦国的利害得失;邹忌开口谈的是一些闺房私语,触龙则纯粹是拉家常。

但在事实上他们在选择话题时,是煞费苦心的,谈论这些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自己要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话题服务的。这些话题和后面的话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