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史三国:六出祁山之失街亭


建兴五年(226),诸葛亮抚平南中叛乱不过一年,即率军北驻汉中,初始北伐中原。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 建兴六年(228)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

即首伐中原,亦诸葛亮首出祁山。

而魏明帝曹叡则西镇长安,以张郃拒之。此时司马懿尚屯兵宛城,并未参与此战。

?

?

据《三国志·马谡传》载,‘ 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 ……’诸葛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而与张郃战于街亭。即闻名于后世之 「马谡失街亭」 。

至于马谡之败,正史亦稍有提及……

参《三国志·王平传》载,‘ 建兴六年(228),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

《三国志·张郃传》亦载,‘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而破之 。’即马谡 「舍水上山」 ,而被张郃断了蜀军之取水通道,最终导致首伐中原以失败告终。

然马谡作为诸葛亮参军,似这种基础军事常识,又岂会不知。

总之,欲判定街亭之败是否真如正史所言,尚需从地理特征、战略战术等角度层层剖析,方可一探究竟……

《汉书·地理志》载:‘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辖下十六县,即有街泉县 。’

又《后汉书·郡国志》载:“ 略阳县有街泉亭……即街泉故县 ”。但昔日之街泉亭,泉在亭毁,故古街亭遗址实难确定。时至今日,历史文献对街亭之确切位置尚有争论……

故欲解街亭之谜,唯有转换角度分析,或许会有收获。

譬如,诸葛亮遣马谡占领街亭之目的何在?

诸葛亮以声东击西之计,取道祁山,志在上邽,即天水重镇。而曹叡西镇长安,以张郃拒之,即是要救援天水。 如此马谡的任务,即阻击张郃的关中援军,让其无法顺利通过陇山隘口,为蜀军夺取祁山、上邽争取足够的时间。

而由关中穿越陇山的东西通道唯有五条,从北向南依次是: 瓦亭道、鸡头道、番须道、陇坻道 ,以及 陈仓狭道 ……

张郃临危受命,自是抢分多秒。对比而言, 陈仓狭道 位于宝鸡以西、天水以东渭河流域,距离天水最为快捷,实为首选。建安十九年(214),围攻祁山。夏侯渊就曾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

但其水道数段狭窄,两岸山崖险峻,无法大规模行军,故诸葛亮料定曹军必走 陇坻道 。

陇坻道者,即由陇县,过固关镇,而翻越陇坂,后沿马鹿镇、阎家乡、恭门镇,而至张川镇;再经龙山镇,转道西南而抵陇城镇,过秦安县而至天水。 是秦汉时期,由关中通向陇右之主要通道 。

《张郃传》载,‘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 ……’

其文中所提之 「略阳」 ,《后汉书》李贤注曰,其位于今陇城镇之西北,则亦从侧面证实张郃之增援路线即是陇坻道。

而街亭者,陇坻隘口必经之处、兵家必争之地。

据《秦安县志》记,“ 曰断山,其山当略阳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与众山连属,其下为连柯川,即马谡覆军处 ”。「断山」即陇城镇东北之龙山镇,进而推之,街亭应处于龙山镇附近。

故参地理环境而言,街亭虽是战略要地,然其北依南山,南临清水,地势开阔平坦,非是一处险关。 如此地势更利于骑兵作战,而非步兵 。

从王平分兵千人分析,蜀军先锋军数量不会超过一万。而参《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载,‘ 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即张郃至少会分兵两万,且奔袭救援,应以骑兵为主。

且蜀魏双方皆在比拼速度,马谡根本未有多余的时间,让其建造营寨,以及鹿角砦等拒马设施,对抗曹魏骑兵。

换言之,马谡的先锋军,根本无法阻挡张郃的两万骑兵。故马谡选择 「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完全是在参考剩余时间、街亭地势,以及双方兵种、兵力后,所做出的最优选择。

街亭并非关隘,曹魏援军完全可以对其置之不理。张郃之所以选择击溃马谡,是防止行军过半,而被马谡以山石滚木伏击。然棘手的是,曹魏骑兵无法向山上发起冲击,故选择截断蜀军水源。

但曹军如此,却是正中马谡下怀……

其一、屯兵山上可以完全抵消曹军的骑兵优势。

其二、马谡旨在拖延曹魏援军,而非拦截消灭。

参《诸葛亮传》引注《袁子》载,“ 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 ……”即马谡溃败时,诸葛亮大军离马谡不过数里。后世多被所谓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之语所迷惑。

事实上,马谡是以自己为饵,屯兵南山之上,牢牢牵制住了张郃之援军,以等待蜀军主力逼近街亭。

虽《张郃传》中明确提及,蜀军之败在于水源。不过深入分析,却是不然……

譬如,项羽之破釜沉舟、韩信之背水一战、曹操之白狼之围等,其危机程度皆不弱于街亭之战,故蜀军胜败之关键,并非水源、而在军心。 街亭之败,实则败于王平之私心作祟 ……

王平此人 「性狭侵疑」 ,当年汉中一战,王平即临时反叛曹操,使得刘备最终占据优势,成功夺取汉中。

正史曰 「亮违众拔谡」 ,显然是诸葛亮有意培养、提拔马谡。但对于王平而言,诸葛亮此举却是有意将权利渗入益州军团。故王平对此心有抵触,否则亦不会分兵屯于山下。

又《王平传》载,马谡兵败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

看似王平指挥有度,减少了蜀军损失。但从另一角度而言,谡、平二人之间未有任何战术配合,甚至是在各自为政。即蜀军将帅之间战线并不统一,甚至有些离心离德。

先锋统帅威信不足,将帅各行其是,如何安定军心。

且王平应是先锋军的 「武力支持」 。然街亭一战,王平冷眼旁观,马谡军中又有何人可御张郃。将帅不和,又被张郃震慑,军心必然崩溃,最终未能达到马谡预想之战果。

《王平传》又载, 「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假设马谡 「不下据城」 的策略错误,而王平的观点正确。那么,张郃为什么怀疑王平部有伏兵,却不予理会,并任凭其收拢残部。

因为对张郃而言,王平屯兵山下,根本抵抗不住曹军的骑兵冲击。

故而《诸葛亮传》对于马谡之判定是 「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

即马谡败于无法掌控王平,任由王平分兵,导致将帅不和、军心涣散,实为 「举动失宜」 之本质。先主临薨谓亮曰:“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确实被刘备言重,如此紧要关头,马谡却未能掌控全军。

否则,即使在蜀军缺水的情况下,多坚守数日亦是无虞。

本文标签: 诸葛亮 骑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