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最早出现的是CD-Rom光驱。1991年,由全球1500家软件厂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ed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规格,带动了光盘出版品的流行。一张光盘的容量是640MB,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被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定为单倍速光驱),平均搜寻时间为1秒。随着市场的不断需求,硬件技术的不断增进。1993年,第二代MPC规格问世,光驱的速度已变成了双倍速,传输率达到了300KB/S,平均搜寻时间为400ms。

1995年夏,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三代规格标准。兼容光盘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读取速度从4倍速发展到24倍速、32倍速,甚至48倍速、50倍速以及52倍速等。其中,在读取速度的提升过程中,各个厂商采取了各种方法来减轻因转速快导致光头定位不准、刮碰光头等问题,如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装悬浮式减震橡胶;Acer公司采用悬挂技术和橡胶减震支架;Lite-on采用悬浮承载技术;Asus公司采用先进的双重动态悬挂系统等等,并且纠错率更强、发热量更低,趋于完美。

1995年12月,IBM、HP(惠普)、APPLE(苹果)等五家公司召集了SONY(索尼)、Philips(飞利浦)、HITACH(日立)、PIONEER(先锋)等众多厂商共同制定统一的DVD规格,并且将原先的Digital Video Disk改成现在的Digital Versatile Disk(数字通用光盘)。DVD是以MPEG-2为标准,每张光盘可储存的容量可以达到4.7GB以上(大约是133分钟高压缩比的节目,内含AC-3 5.1声道输出译码)。DVD光驱也是在发展中由低速到高速渐进的,目前的DVD光驱的读取速度已经达到24倍速。

虽然蓝光光驱已经发布并上市了,但随着互联网和大容量存储卡、U盘以及移动硬盘的出现和价格的降低,目前使用CD-Rom和DVD光驱的人越来越少,尤其CD-Rom已经被DVD光驱取代,而DVD光驱也少有人使用,蓝光光驱虽然可以读取更大容量的25G的蓝光光盘,但因其高昂的价格缺乏与U盘/存储卡、移动硬盘的竞争力,所以没能流行起来,只有个别影视发烧友钟情。

本文标签: 光盘 公司 读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