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街镇的人文历史


六街镇文化源运流长,继承传统,代代有人。有古寺庙和庙会的出现,文化活动也随之形成传统。清代前,六街翠峰山有“城隍庙”之后,各村都建有寺庙,有的一村有2—3座。清代乾隆年间,古戏楼的陆续建成,地区的“庆诞会”、“迎佛会”、“财神会”等庙会的形成,地区的文化也随之形成传统。每年清明,六街翠峰山城隍庙会,须请戏班唱戏三天。此风俗一直持续到解放后的四、五年间;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六街开街定日,祈盼新的一年平安祥和、五谷丰登都要组织踩街灯会及文艺展演,一直延续到今,且越演越浓。

六街文化传统在民国初期就有“堡香社”的滇戏班组织,同时也有民间舞狮、舞龙、秧老鼓、花棍等形式组织。中期有花灯、龙灯。花灯由吹地灰唱到上舞台,从小节目唱到大本头。当时,有组织的六街、三印、一街,每年春节都演出三天,有时还被邀请到外地演出。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文化活动的开展,从组织到培养文艺人才,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文艺调演,培养了不少的文艺骨干,组织到各村演出。每年春节,六街“村村锣鼓响、处处有歌声”。

在文化创作方面,六街镇的文化作品代代有人。清代有乾隆举人肖颖的诗作,部分收录在《晋宁州志》,他著有《五宁集》,给家乡后人影响较甚大。道光年间,举人耿瑞德小楷书法,有林则徐的评价。地区文人辈出,作品甚多,仅就七十年代以后,作品上过刊物和参与过调演的作品有蔡洪星的《巧成龙门》、《杨娥》、《重圆》、《一张欠条》、《婆媳情》等9个传统、现代花灯、戏剧和《才高天下李培因》、《乡约》、《闲话家乡》等作品;李秀华的方言小平《五角钱》,阚加兴的《好媳妇》等,都曾在《晋宁文艺》发表过,部分参加过积节目汇演。

近年有书法爱好者李庆荣已成为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曾获得中国青年书法大赛优秀奖,多次在市、县书画展中获奖,部分作品还被中南海、省博物馆、大理崇圣寺、昆明圆通寺、晋城盘龙寺收藏。现在晋城创办了古滇盘龙书画院。六街文物有各村的古寺庙,虽经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但近年来经政府及群众筹资维修,大部幸存。其中较为完好的是六街“三教殿”,属于清代古建筑特色,配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碑刻有“三印重修关圣宫碑”、“干海界牌碑”、“干海封山育林碑”等。还有肖家坟、杨家坟、闭家坟三对石标。在三印关圣宫和六街三教殿及翠峰山城隍庙内,有花台石雕,刻着“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图案,甚为精湛。六街三教殿和翠峰山城隍庙内的两棵约200年前的金桂花树。三印关圣宫院内芍药、牡丹,翠峰山尚有百年栎树。上述古树文物,珍稀植物,都是见证和研究六街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六

本文标签: 作品 文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