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十九中学的历史沿革


1920年夏,广东会馆董事长陈祝龄、广东音乐会会长麦次尹等议设天津私立旅津广东学校,先借广东会馆开办半私塾式小学,此为十九中学最早的雏形。

1921年秋,麦次尹先生捐赠地亩,陈祝龄先生首捐巨款,在今和平区滨江道与陕西路交口处创设了广东学校,后来定校庆为4月9日。

1922年1月9日,校舍建成。首任校长为清末举人、广东高要人吴远基。

1923年春,为完全小学,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1924年夏,吴因年老退休,校董事会延聘广东开平人、天津南开大学文科毕业周树基为校长。

1926年学生增至460人,考虑到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愿望,于同年秋开办初中,至此广东学校由完全小学发展成为初级中学。

1930年4月,中小学两部同时成准立案。

1932年,周因故离职,校董事会聘请罗光道先生为中小学校长。

1933年,罗光道决定将广东学校分为中学和小学两校,中学部开始招收女生,这在当时可以算作一项创举。

1937年秋,添设高中部,设立理化实验室,并购置大量理化仪器设备,仅显微镜就有十几架,成为当时天津市一所教学设备较为完善的完全中学。

1938年,购买女校校舍(今山西路156号),实行男女分校授课。

1940年,有了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1944年11月,日伪教育局取消广东中学立案,解散校董事会,免去罗光道的校长职务。

1945年,日本投降后,罗光道复职。当年12月,天津学生开展“反甄审”斗争,罗同情和支持学生的政治活动,主动提供学校的小礼堂和教室为全市学生代表开会场所。天津市学生联合会办公地点即设在该校。当时的天津市学生联合会主席秦肯就是广东中学的在校学生。

1949年,天津解放时,广东中学有中小学两部,男女两校,共有学生两千余人。

1949年秋,广东中学成立团支部。

1949年12月29日,中共广东中学地下支部公开领导广东中学。

1950年,成立校务委员会。

1952年12月23日,广东中学由私立改为公立,改名天津市第十九中学。

1953年以后,贯彻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活动,继续强调直观性,开展自制教具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956年7月,迁址和平区河北路42号[今河北路30号]

天津市第十九中学,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河北路30号,其前身为旅津广东籍先贤于1921年筹资创办的“旅津广东中学”。简称广东中学,迄今已有88年的历史。1952年12月改名为天津市第十九中学。2006年被天津市教委批准为天津市首批历史名校。学校历史悠久,办学传统优良,是一所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国办优质初中校。学校占地面积近14亩,2008年,历史名校改扩建工程启动,新增面积5001平米,总建筑面积达到12000多平米,有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各一座。配有体育馆、阅览室、大型会议厅、演播室、网管中心,和地下停车场,有设备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房、音乐和舞蹈多功能室、美术教室,每间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共计1000多名学生,在岗教职工115人。学校传承着“勤勉、自立、尚公、爱群”的校训,“诚信、严实”的校风,“严谨、博学、爱生、奉献”的教风,“勤奋、尊师、好思、创新”的学风,积淀了深厚的校园文化。  学校领导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激励、成功和拇指教育,走“规范加特色”办学之路,育“合格加特长”有用之才,即以兴趣激发爱好,以特长带动全面,以特色促进发展;坚持“主动参与,精讲精练,分类提高”的教学策略,实行教育“七优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