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树琴...


应该是"竖琴"

不是" 树琴". 竖琴 (HARP)是一种拨弦的乐器,因其型状竖立之态,故称竖琴。 竖琴的形状类似不平等的三角形。由 共鸣箱、梁、柱、脚座、琴弦 及 五金装置 等六部份所组合而成。 竖琴的声音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天堂,其超俗的音色令人想到天使坐在银色云端上轻轻奏出阵阵琵音的情景。证据显示竖琴在公元前 3000年便已见于世,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 古代的竖琴一般比今日的竖琴小得多,而今日的竖琴则大到在移动时还需用手推车。 现代竖琴琴身主要用西克莫木材制造,音板则用松木制成。有些贵重的竖琴甚至有镀金覆面,雕工精致。琴弦为羊肠线 圣经上记载着一个故事: 大卫王 是个有名的竖琴家,当 扫罗王 心情郁闷时, 大卫王 便会拨奏竖琴替他解闷,特别是在 扫罗王 生病时, 竖琴 音乐更能使他心旷神怡,很快地回复健康。因此竖琴的音乐被认定为有疗病之神效。 参考网址: content.edu/junior/music/ks_wg/content/instrument/harp harpjoe.idv/joe_index geocities/Vienna/Strasse/9433/harp musica2g/edu&eval/education_chinese harpjoe.idv/jupiter/school

关于竖琴的历史: 1. 相传在远古时代,猎人发明弓箭,射出时箭发弦鸣,而产生乐音,遂演进为竖琴之雏形。远在西元前五、六千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广大草原上,有一个皇后的古墓里,发现了竖琴的原型乐器。后来在漫长的岁月里,竖琴仅仅是宫廷中及皇族之间,才能拥有的神圣乐器,慢慢地才流传在古埃及各地。 2. 琴身是木制结构。据埃及古图记载,此种乐器出现于西元前三、四千年。当时的形状犹如一个有弦之弓,传说这是受射箭时箭发弦鸣的启发而发明的。至中世纪有记载说古代竖琴就是里拉琴 3. 竖琴的英文叫作『HARP』,中国称它为『箜篌』,最早起源于古埃及与希腊等地,后来渐渐传入欧洲、南美洲及亚洲等地。在大约一千年前,竖琴已有相当程度的流行,所以当时不管宫廷里,或是教堂中,竖琴都是极为重要的 4. 目前竖琴在世界上大虽然在非洲——更多的是在安哥拉——仍然有些蛛丝马迹可循,但已经很难追溯竖琴最原创的起源。据说,是由射箭时弓弦发出声音而领悟、制造。 5. 早期竖琴的雏形,可能是一种单弦琴(至今在「塞内加尔」仍有人使用,也称为「弓型竖琴」);它同时有「弓」以及「共鸣箱」的模式,至于从单弦增加到多弦,则只是竖琴小小的进化罢了。 6. 根据墓穴壁画指示,竖琴于西元前3500年曾被「克列特文明」使用在宗教用途上,这是目前所能追踪到最早的竖琴历史。 另外,也有「蓝姆斯三世」陵墓里的壁画显示古埃及人使用过竖琴;这些古埃及人的竖琴手必须是瞎的,这不只是考验他们过人的才华,据说更是为要他们能专心演奏。 中世纪欧洲的竖琴: 至于在欧洲,早期吟唱诗人所使用的是尺寸小一点,被称为「巴地克」的竖琴;而居尔特人使用的竖琴在体积上比「巴地克」大一些,到今天仍然在爱尔兰可以见得到。 中世纪的竖琴使用金属弦,典型的样式是有一个向外弯曲的琴柱,按照自然音阶(每个8度有7个音)定弦;这种琴在「凯尔特」族的社会中特别重要。 竖琴在17世纪的欧洲尚未发展完全,且在乐坛上的定位不明,直到19世纪,竖琴由于法国人「依罗得」努力提倡,才使竖琴从此回归到管弦乐的殿堂;自贝多芬以来,竖琴是唯一在交响乐团拥有固定地位的拨弦乐器。 竖琴概观 当然,你今天所看到构造精密、外型华丽的竖琴,是陪着游唱诗人几百年诉说故事的时光,在巴洛克时代渐渐成为管弦乐团中的一员之后,于十九世纪由一位名为伊拉尔(Sebastien Erard)的法国人所改良定制的。总共有47根弦,全部以全音做为间隔(也就是说这47根弦的音高相当于钢琴上相连的某47个白键,而没有黑键的半音);但它同样可以拨奏出12音律里的所有音阶,关键在位于琴台附近的七个踏瓣,演奏者必须边拨奏边用脚控制踏瓣所制造出来的半音效果,有时候还得穿上特制的鞋子才能应付需要。 说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弦,大家应该注意到某些弦会杂入不同的颜色。没错,Do是以红色标示,而Fa则以蓝色来做记号,主要目的就是容易让演奏者快速找到需要的音,毕竟他们的视线并没有与琴弦排列成垂直,不标颜色的话是很容易出槌的。有关琴弦还有一则轶事,据闻在踏瓣还没发明之前,琴弦也包括半音部分,加起来竟多达78条,相信那时倒楣的演奏者一定忙得眼花撩乱而不可开交,那还顾得着姿势的优雅与否。 竖琴的特色 演奏竖琴有些先天上的优缺点,使得它在弹弦乐器(注一)里更能彰显其特色。首先,普通一个人的手掌大小就可以拨到将近十度内的音,比起钢琴的八度多了不少演奏的伸展空间;其次,在拨弦之前,会有一个「触弦待拨」的准备动作,这个限制使得它无法奏出快速连续同音反复的音符;第三、由于两手分别从乐器的两边演奏,所以两手交叉演奏的部分要比钢琴来得自由;第四、由于乐手要用右肩撑住乐器,所以右手很难演奏出太低的音(在手臂不够长、或手指搆不到的情况下);第五、利用踏瓣能够调配出不同的合弦,而将这些 *** 上下扫拂,就可以制造广大的和声,而且这种扫奏(Glissando)是竖琴独有的表现方法;第六、竖琴的音色固然是无与伦比的柔美,但可惜它的表现力实在很贫乏,以致于如果出现在室内乐演奏时,它也大多担任伴奏的角色,由于曲目数量的限制,所谓的「竖琴独奏家」比起其他乐器也就少了许多。 表现竖琴的世界 虽然说竖琴很早就纳入管弦乐团的编制之中,但能够特别把竖琴摆到主奏位置的作曲家实在不多,在古典乐派之前的作品,竖琴几乎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机会,连上场的机会都很少(这与拨奏竖琴者多为女性的刻板印象是否有关?),在这个时期内只有Krumpholtz、Dussek、史博等人曾经写了一些竖琴协奏曲、奏鸣曲等等,但是这些曲子多半是给学生练习用,比较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 倒是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歌剧史演进中,竖琴始终担任著尽职的配角。浪漫乐派以后,这种以柔美为表现重心的乐器才渐渐受到作曲家的瞩目,首先是白辽士将这个乐器搬上管弦乐的演奏中,包括《幻想交响曲》、《哈洛德在义大利》等都找得到竖琴的踪迹;包括李斯特的数首音诗(尤其是《奥菲斯》)将竖琴的表现力大大延伸;而舒曼、布拉姆斯在歌曲集里、华格纳在歌剧里也想到用竖琴伴奏,这些段落将拨奏竖琴往前跨出一大步;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则有一段重要且写得很漂亮的竖琴段落。 接着竖琴渐渐在表达充沛情感的浪漫管弦大曲中发挥了功用。在理查?史特劳斯的《死与净化》与《唐璜》、西贝流士《黄泉的天鹅》与《第一号交响曲》、法朗克《d小调交响曲》等都明显地听到竖琴大显身手的乐段,甚至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西班牙随想曲》与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曲里,都有许多竖琴的装饰奏! 对笔者来说,最能发挥竖琴形象的作曲家德布西,他有一首《长笛与中提琴、竖琴合奏奏鸣曲》,这是他在去世前曾有意将各种乐器组合谱写六首奏鸣曲的计划当中的第二首,但他只写完三首就去世了;另外一首是拉威尔《降G大调七重奏》,更正确地说应该是《为竖琴、长笛、竖笛与弦乐四重奏的序奏与行板》。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印象乐派的大将对竖琴这个乐器异常喜爱,除了以上两首室内乐之外,诸如《海》、《夜曲》、《牧神的午后前奏曲》、《达芬妮与克罗埃》组曲、《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等管弦乐曲,竖琴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