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继电器和电子管


如何从零开始建造一台计算机?

普通认为,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真空管(电子管、真空三极管)、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三个时代,然而说到起源,我们还是应该从电报机和继电器开始。

电报机出现在18世纪30年代,最早的电报系统一般认为是1837年美国科学家摩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建造的,同时他也是电报摩尔斯码的发明人,这是一种使用点、划线和空白来表示字母的编码方法,一直以来都是电报机发送信息的标准编码方式。

电报机发送员依照编码后的点或划线的顺序,滴滴答答的按下发报键。按键被按下的时候就会接通电路,在电线内产生电流。电流传送到接收端的机器中,再次被还原为摩尔斯编码的点、线和空格,然后人工翻译成字母语句信息。

发报键根本上就是一个下面有弹簧的按键而已,它直接控制着电流的通断。

初期电报系统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远距离电线导致电流的衰减,这严重影响了电报的使用范围,毕竟人们渴望能够跨越山川、跨越国家、跨越海洋对信息进行传递。

需要一种装置,每隔几十公里就能够把电流信号进行放大,以确保能够长距离清晰传递而不衰减到无法识别。

这个装置就叫做继电器,它几乎是伴随电报机同时被发明的。继电器的原理也很简单,如下图所示:

继电器包含两个电流回路:左下黄色细线形成的 控制回路(Control Circuit) 和白色粗线形成的 负载回路(Load Circuit)

当我们合拢左下的控制开关的时候,缠绕的线圈将产生电磁性,吸引弹片向下拉,两个红色的触点就会贴合,这就打通了负载回路,右侧的灯泡就会发光,如果是用电报接收机替换这个灯泡的话,那么接收机就可以记录下电流的通断。

用A电路的开关控制B电路的通断,这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关键是A电路可以是很低的电压,而B电路可以是很高的电压,而即使弹片合并也并不意味着两个电路就会互相连通,所以AB电路永远是隔开的。

使用继电器的好处很多,实际上几乎每个城市小区的家庭住宅内都有一排类似结构的开关,这些我们可以徒手拨动的小开关其实只是控制回路的开关,只有很低的电压,它们与真正的220V家庭用电线路并不相连。——这让开关变得很安全。

当然,继电器的最主要作用还是电压的提高、电流的放大。用小电流控制大电流,这是继电器被发明的初衷目的。

继电器被发明后的100多年时间内,基本上都只被用作电流、电压的放大或缩小,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研究战争中炮弹的弹道计算的时候,才意识到到继电器的真正威力。

我们把继电器视为一个系统或者一个程序,那么就会发现, 向这个程序输入一个小电流,就可以输出一个不同的大电流。

如果我们改为使用两个控制回路的两个开关一起来控制输入,也就是设定需要两个电磁铁才能把弹片拉下来,进而点亮电灯,那么这似乎就可以视为将两个数字相加得到两数之和。这种思路为整个计算机时代打开了大门,对此我们暂时留到下一篇再谈。

继电器自身也有很多缺陷。由于机械装置效率很低,加之受到环境影响严重,易于老化等等原因,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又发明了更加好用的替代品:真空管。

真空管又叫电子管,它看上去像是一个灯泡,内部的空气被抽掉形成近乎真空的状态。

以真空三极管为例,灯泡内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这样一来原理就清楚了:灯丝负责发热,保持阴极激发状态,随时能够向阳极发送电子,但是中间的栅极就起到了控制开关的作用。栅极处于控制回路,而阴阳极处于负载回路,通过控制栅极的电压来控制电子管阴阳极的电流通断。

相比继电器,电子管是个重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很多困扰,耗电量大(一直保持阴极的激发状态),寿命短,成本高,结构也比较复杂难以小型化...

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仅仅辉煌了十来年,就逐渐被很快崛起的半导体晶体管所替代。在目前,电子管基本主要应用在音响、微波炉等设备内,在计算机内已经几乎找不到电子管的踪迹了。

END

本文标签: 电流 继电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