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具有客观性和过去性的特点,有着时间、空间、人物等特定的场景。然而今天现实的课堂缺失了情感,老师不爱教,学生不想学,这样的课堂怎么能有生命的激情!更无法展现历史的生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人性都被忽略殆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丰富历史内涵。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追溯历史。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才能不知不觉神入历史,达到学习效果最佳。

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情境创设实录

教师模拟丰富的内涵的历史故事引入本课,很有深意,其目的是为突破“三统一”的背景而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以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

师:同学们,假知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这个情境创设故事很有趣,那么大家说说这个案例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

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内涵,使久远而陌生的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个国家在文字、货币、语言、度量衡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它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丰富历史内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历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能力)

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角色扮演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现法,是让学生先感受、体验,再用语言表达。在感受体验时,大脑右半球兴奋;在用语言表达时,左半球兴奋,这就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请大家再看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情境创设实录

创设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为了突破封建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我设计了充满想象力的情境歌谣《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诙谐的歌谣交待了这个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以大化小,以小见大。使学生们通过帮助奴隶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问题一: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够了,剩下200人我应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呀!

问题二:哈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

问题三: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答理,长满了荒草,上面无利可图,可是我越来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影响了我的收成,我该怎么办?

问题四: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每亩地还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保密!他们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还有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呢?(私田合法化)。

教师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兴地主的心声。

通过这个情境创设,学生对大变革时期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对封建制度的诞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人,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从“过去”走向“现实”, 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构建起学生通过图像认知史实的境界,构成百闻不如一见的视觉感知。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师,是新知的增长点。

教师可采用设疑等多种手段,使历史情境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已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案例3:七上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情境创设实录

方式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虚拟汉武帝招贤令:(也可以学生根据教材自己设计招贤令)

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大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中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良田美宅、黄金万两。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下面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须完成什么任务?

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以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

方式二:设计模拟对话: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和张骞对话。(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

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情境创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积极热烈、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可见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培养

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我们不仅不可能指望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根本性的方面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就连最起码的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这一最浅层的基本要求也难以达到。应该意识到没有情感的投入很难识记,记住也忘的很快。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才能在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历史抗战电视剧全集

下一篇:花札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