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里的方红 历史确有其人吗?


满意答案贺岁大片《十月围城》正在全国热映,黎明扮演扬州义士“刘郁白”的消息,引起扬州学界和普通市民的关注。“刘郁白”这个角色,有非常浓厚的扬州气质。诚如制片方解释的:“刘郁白这个角色的气质和身世,和历史上扬州这座城市的气质、地位是吻合的。刘郁白曾是一个富家公子,扬州是一个繁华富庶之地;刘郁白最终选择了舍身取义。扬州自古就是一座英雄城。历史上的扬州,并非只有烟花三月、十里春风的浪漫,也有史可法抗清的硬朗和‘扬州十日’的悲壮。”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扬州的确有很多走上革命道路的义士,熊成基、盛白沙、吴志馨等都曾追随孙中山,为推翻专制的清政府,建立共和而奋斗

熊成基:孙中山黄兴共挽一联悼英烈

熊成基,字味根,1887年生于江苏扬州。小时候,读过私塾,学过医。他听过“白骨山”、“红泽园”等抗清故事,读过流传民间的《扬州十日记》等书,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政治上开始倾向反清,主张共和。他曾对人说:“大丈夫不能为国家出力是很可耻的,于今国势衰弱,受列强欺侮,只有从军学武,才能强国雪耻。”

1904年,熊成基入安徽练军武备学堂学习。1906年毕业后,在江宁任陆军第九镇炮兵排长。次年调安庆,历任马营、炮营队官,加入光复会。1908年11月19日,熊成基在安庆发动起义,并任起义军总司令,率部进攻北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重,起义失败。

熊成基辗转数十天,来到日本,与孙中山、黄兴会面。孙中山、黄兴对熊成基组织新军起义大加赞赏。不久,熊成基加入了总部设在东京的同盟会。当时,同盟会经费奇缺,革命遇到困难。黄兴手上有一批日本军事秘密图纸,急于要出售给俄国人,以筹革命经费。熊成基当即表示,愿意亲自赴东北向俄国人出售图纸,并与革命党人商震、孙铭等组织革命活动。当他与俄国官员谈妥秘密图纸交易时,因奸人臧冠三告密,熊成基在哈尔滨秦家冈下坎俄国饭店被捕,遂押回吉林受审。熊成基大义凛然,直言不讳要推翻野蛮专制的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家。清朝廷很快下旨,将熊成基验明正身,就地枪决。孙中山、黄兴虽要求在东北的革命党人廖仲恺等设法营救,但均未成功。熊成基就义时年仅23岁。

1912年,中华民国诞生,熊成基灵柩被运回故乡扬州安葬。3月12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参加了熊成基、赵声等人的追悼会,并追授熊成基为陆军上将。孙中山与黄兴共挽一联:

缅东瀛话别时,世路多艰,内忧方急,叹国士无双,孰料竟成易水谶;

自南京告隐后,江山依旧,边患堪忧,悲英雄不在,空教长啸大风歌。

盛白沙: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中坚

盛白沙短暂的一生追随孙中山,是孙先生护法运动时海军的中坚人物。

盛白沙原名延年,字白沙,号益斋,仪征县城人。白沙之父盛元龄曾为仪征县董,思想开明,倾向维新。其母郭汝功自幼受阮元等影响,知书识理,堪称母范。白沙自幼聪慧,少怀大志,曾表示:“男儿生逢乱世,当挥三尺剑,立不世功,继承古哲先贤之志。大丈夫能马革裹尸,实为无上光荣”。

1909年,15岁的盛白沙考入南京“两江商业学堂”,想走实业救国之路。但不到一年,他通过接触革命思想,进一步认识到,“非富国强兵,不能振兴中华,非建立强大海军,无以保卫海疆。”时值南京“南洋水师学堂”改组招生,于是他弃商学军,考入该校,立志要振兴中国海军。不久他又秘密加入同盟会,参与策动南京下关海军的起义活动。

仪征光复后,17岁的盛白沙当选为县议员,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15年,从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以成绩优秀被选送上海吴淞海军学校深造。1917年,盛白沙与二三知己密商,决定响应孙中山的护法号召,策动肇和舰官兵起义,摆脱北洋军阀控制,遂将肇和舰启航南下,与其他起义舰船共同组成护法舰队。同年9月,年方23岁的盛白沙被任命为肇和舰二副。

1921年,广州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孙中山复出桂林,筹备北伐。当时护法舰队正处于南北两方敌人夹击之势,且广东地方帮派严重。为巩固海军,孙中山密令盛白沙协同温树德、田士捷、吴志馨等人改组海军,重建舰队。1922年4月1日,盛白沙经过周密策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顺利遣返了护法舰队中的千余名闽籍官兵,使护法舰队牢牢掌握在革命派手中。事后,孙中山对白沙大加赞赏,并委任他为肇和舰副舰长。

1922年5月,孙中山下令北伐,正当节节胜利之时,粤军司令陈炯明勾结吴佩孚叛乱。护法舰队司令温树德叛变革命。孙中山急命盛白沙为右指挥,他临危受命,指挥若定,很快重创敌军,并掩护孙中山离开广州去香港避让。同年9月,白沙又受孙中山全权委托,与皖系代表卢小嘉、奉系代表张学良在沪会商联合出兵讨伐直系问题,并达成三方联盟。白沙经孙中山同意,与卢、张二人结义金兰。12月,盛白沙奉孙中山之命和田士捷共同组成临时舰队,田士捷任司令,盛白沙任指挥。

1923年2月,盛白沙将孙中山由上海迎回广州,同时受命前往汕头改组海军党部。此时叛将温树德公开投靠吴佩孚,盛白沙义愤之极,遂联合田士捷通电讨温,引起温党仇恨,寻机要除掉盛白沙。同年4月15日,盛白沙在肇和舰上对官兵讲话时遭乱枪射击,被迫纵身入海,又遭数弹射击殉难,时年29岁。孙中山得知噩耗,十分悲痛。翌年发布命令,追赠白沙为海军中将衔。

吴志馨:为孙中山先生出生入死

吴志馨,字意航,1883年出生于邗江瓜洲炭商家庭。童年就学于瓜洲秀才石采之。吴志馨小时候就颖悟过人,好学不辍。1898年,16岁的吴志馨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与鲁迅先生同学。吴志馨在水师学堂学习期满,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日本东京高等航海商船学校学习。

在日本留学期间,吴志馨受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国同盟会,积极从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历任甘泉、舞风、海风、豫章、海深、海圻等舰舰长,广东省水雷局局长,烟台海军训练营队长。他治军有方,部队训练有素,深受士兵拥护和领导的赞扬。

1919年7月,孙中山先生率海军由上海到广州南下组织护法运动,当时已任豫章炮舰舰长的吴志馨随舰到粤,炮击观音山,击退莫荣新军队,当时被人称为壮举。随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水雷局局长,大元帅参谋部部员,为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事业出生入死,献计献策。

1921年,孙中山由非常国会推举就任大总统,改组驻粤海军,任命吴志馨为海深舰舰长。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武装叛变,炮击总统府,妄图置孙中山于死地,在此紧急关头,吴志馨率海深与永丰、永翔、豫章等舰出动,对着叛军炮击,叛军大溃。孙中山返沪后,任命吴志馨为海坼舰舰长,以削减时任海军舰队司令温树德的势力,不久温树德率舰投靠北洋军阀,志馨劝阻无效,为了保存实力,表面上随其意旨去青岛,暗地与南方同志密通气息。

1927年春,北伐军既定江、淮,进代齐鲁,志馨乃联络同胞,密谋部署待机起义。吴志馨接任渤海舰队司令后,军饷仍不能按时发放,海军士兵仍经常闹饷。吴为了摆脱困境,曾派他的参谋长田秉章到上海同北伐军联系,不巧又为北洋军阀第一舰队司令沈鸿烈获悉。沈向张宗昌告密说:“吴志馨很不可靠,海军士兵经常闹事,如不设法制止,不但将影响青岛地方治安,并恐会引起日本的干涉。”张宗昌最怕日本人,听了沈的报告,决定将吴志馨扣押起来。

沈鸿烈回到青岛,首先将吴志馨骗到祝祥本的家中扣押起来,同时带了两名参谋召集各舰舰长在老衙门开会。他在会上说:“吴志馨通敌有据,立即予以扣押,肇和舰长赵梯昆、华甲舰长胡文溶同吴志馨关系密切,也有嫌疑,请暂留下,其余舰长回去,散会!”吴志馨在济南北郊历城被张宗昌秘密杀害,年仅45岁。

1928年,国民政府追认吴志馨为革命烈士:“该故司令,矢心向义,无间初终,夙志未偿,捐躯殉国,轸悼良深,著照中将阵亡例,从优抚恤,以彰忠烈”。宋庆龄女士在上海香山路孙中山寓所接见并慰问了家属吴志善(吴志馨之弟)及吴泰蓬(吴志馨之子),国民政府给吴志馨家属两千块钱的抚恤金,吴志馨亲属在宝应湖花园庄购置二百亩田,他们将这二百亩田献给家乡,充作公益。

1947年家乡人民为怀念吴志馨,除了二百亩田费外,又纷纷捐款,办起了意航学校,九间十一架梁的瓦房作教室,六个年级,有学生一百六十人左右。1948年因办学经费困难,与镇区的其他两所学校合并为瓜洲镇联合小学。

刘师培:

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

刘师培,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刘师培是个风云人物,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在政治舞台上也不断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他早期投身革命,公开表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立场。

刘师培十七岁中秀才,第二年中举人,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翌年刘师培到北京参加会试,名落孙山。自命不凡的刘师培懊丧不已,在回家途中,刘师培不断发泄对会试的不满情绪。行至扬州时,刘师培酒后狂态毕露,对科举制度大发议论,一一数落科举的弊病。刘师培肆无忌惮的言论惊动了官府,当时官府欲拿其问罪,刘师培得消息后,不敢再回仪征,直接从扬州逃到上海。

在上海,刘师培结识了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钊、陈独秀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刘师培迅速转变成一个反清斗士,从此绝意科场,投身民主革命活动。刘师培投身革命后,更名为刘光汉,“光汉”为“光复汉族”之意,表示其反清排满之决心。他反对满汉一体的论调,主张排满,以刘光汉的名字在《苏报》发表《留别扬州人士书》、《中国民约精义》等文章,公开表明自己的革命立场。加入中国教育学会、光复会、同盟会、国学保存会等进步组织,参与万福华行刺王之春行动,成为一名激进的革命党人。他与何震结婚后,夫妇二人都参加革命活动,被上海革命党人比作普鲁东和索菲亚。

1907年春节,应章太炎等邀请,刘师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与章太炎等参与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了《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反清文章。

由于与章太炎、陶成章等同盟会人发生冲突,关系恶化,刘师培于1908年冬归国,投靠端方。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拘捕。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孙中山保释。1917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1月20日因病在北京去世,年仅36岁。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