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生小白要怎么打好基础?


从历史学来说,绝大多数人本科生阶段都是没有入门的,只是学一些基础知识,北大复旦的一些学生可能已经开始做研究了,但那毕竟是少数。对大部分人而言,研究生才真正走上历史学的道路,和之前也有很大不同。所以一定要对历史学专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也要想好自己的道路。

很多人对历史的印象就是背诵记忆讲故事,包括不少人考研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一些跨考的朋友可能也觉得如此。实际上研究生就是做研究,历史学研究生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写出一篇合格的论文,所以需要接受一系列专业训练,最重要的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呢?举个例子,王羲之、王献之大家都知道,我们看他们的名字,没什么奇怪的,甚至还觉得这个之字比较好听。但是陈寅恪看到就觉得奇怪,他说当时人名字一般都是两个字,而且父子要避讳,不能一样。为什么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是三个字,并且名字里都有同一个字?于是他提出一个说法,认为他们的名字叫王羲、王献、王凝。为什么有个之呢?是因为他们家族信仰天师道,之类似于教徒的一种标志,表明自己的身份。这就是问题意识的含义,就是我们看一段材料,不能当做看故事,而要思考为什么这样。

但是,人不是天然就会问问题的,所以要多读别人的著作,看别人提什么问题,然后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提出自己的问题。也正是这个原因,真正专业的训练当然要读史料,但反对一上来就跑去读史料,读二十四史之类,实际上就是看了个热闹,什么也看不出来。

初学者最好的入门方式是去读专著,读名家的著作,了解别人是怎么读材料,怎么思考的。然后在学校上专门的史料课,学习读材料,最后再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材料,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