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早教机构?幼儿园?


1903年9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诞生。它的诞生,开启了我国幼儿公共教育的先河,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幼儿教育的开端。

探索民族化大众化的中国幼教之路

幼儿公共教育起源于欧洲。从根本上说,它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但湖北幼稚园诞生的时候,中国并不真正具有滋生幼儿公共教育的经济基础——机器大工业。它的诞生,既是西方殖民主义经济和文化输入的结果,又是国内社会进步力量救亡图强效法西方政治改革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经济、文化多方面入侵我国,在大办工业的同时大办学校。最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幼儿教育机构均由外国教会创办。

面对西方列强的全面入侵,清政府不得不做出改革姿态,于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次用国家学制的形式,把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和地位确定下来,并提出设立蒙养院作为早期教育的专门机构。

真正拉开我国幼儿公共教育序幕的是公立湖北幼稚园的诞生。湖北幼稚园的开办,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冲破了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家庭教育局限,迈开了社会化的第一步。接着,北京京师第一蒙养院、上海务本女塾幼稚舍、湖南蒙养院、福建公立幼稚园、天津严氏蒙养院等幼儿教育机构陆续建立。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统计,全国的蒙养院已有428所,在院幼儿4893人。

“五四”运动前后,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爱国教育家极力提倡幼儿教育并在陶行知先生的倡议和直接领导下,张宗麟、徐世壁、王荆璞等人先后到南京郊区的燕子矶创办乡村幼稚园,探索省钱的、平民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幼稚园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于1922年就旗帜鲜明地宣布:“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湖南、湖北的根据地创建了一批农村托儿所。1934年,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成立了根据地最早的托儿所——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政府普及幼儿教育,既建有寄宿制保育院,也建有孩子母亲轮流照管孩子的变工托儿所,还有农忙时的抱娃娃组、哺乳室。这些灵活多样、类型不一的托幼园所,为革命战争起到了服务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幼儿教育的大众化之路进入新的里程。新中国一成立,我国政府就立即着手在幼儿教育的大众化方面采取坚决措施:改革入园考试制度,减免收费。为工农子女接受幼儿教育广开大门,降低门槛。

1953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大众化事业历经曲折,先后经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稳步发展时期,从1958年至1961年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盲目发展时期,1963年至1965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期以及“文革”10年的凋零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确立了“国家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发展方针,幼儿教育的普及工作迅猛发展。城市已经基本解决了幼儿入园难问题,入园率已达90%以上;农村学前教育,尤其是学前一年教育有了极大发展,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而且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迈进。1999年,我国西部11个省(自治区)平均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已达37.3%,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67.9%,提前实现了全国幼教事业“九五”规划确定的指标。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