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未解之谜:揭鲜为人知的三国历史真相


未解之谜1、荀之死之谜

荀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贡献,曹操曾经称他为“张良”三国志上关于他的死因写的含糊不清,他的死因也成为了三国的迷案、有人说荀是自杀的有人说是曹操杀的还有人说是病死的,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荀是忠于汉室的他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曹操的猜忌。

未解之谜2、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是东汉的丞相,许多人说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大权在手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到死也没有称帝,曹操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许多势力,统一了北方。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话题都没有一个好的定论、总之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未解之谜3、赤壁之战之谜

悠悠赤壁江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赤壁之战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经过此战没有打败孙权刘备,这场战役曹操元气大伤,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曹操当年赤壁之战兵力真的有83万吗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古人爱虚张声势,曹操的兵力撑死不会超过30万,赤壁之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美化了,可以这样说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战有可能就是一场普通的战役被人们美化了。

未解之谜4、马腾是因何而死

马腾字寿成,马超父亲,原是西汉时代伏波将军马援后人,马援传到马肃时,马肃和姜女结婚,生下了儿子马腾。一向以来,马腾忠于汉室,早期曹操控制朝廷时,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约刘备、马腾等人起兵讨伐曹操。事件失败后,马腾回到西凉拥兵自重。后被曹操引诱入京杀害。

马腾在因衣带诏一事败露后,返回了西凉。不久,曹操以提升马腾官职为由,召马腾入京〔许昌〕。马腾的三个儿子马超、马休、马铁等人认为不入宫是逆命;侄儿马岱认为曹操心怀叵测,入京有危险。马腾综合各人意见,还是入京参见曹操。马家各人也同意这是非常危险的,只好小心行事。于是长子马超留守西凉,马腾带领五千人马前往,二子马休和三子马铁为先行部队,马岱押阵。大队人马在许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曹操打算派行军参谋黄奎前去接待马腾,诱他入城面见皇帝,然后趁机令人擒捕马腾。殊不知这位黄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黄奎亦清楚知道,马腾从前曾参加衣带诏密谋杀曹。两人饮宴时,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圣,不太安全,倒不如反过来要求曹操巡察兵营,乘机杀他。马腾和黄奎计划订好,黄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黄奎有个心爱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黄奎妻舅苗泽私通,当晚春香侍奉黄奎,从他半醉的口语中知道他明早要会同马腾杀曹操。春香告知苗泽,苗泽认为这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便乘夜通知曹操。翌日,曹操分派将领四面包围,将马腾和西凉兵重重围困,马腾和黄奎被擒。他们两人坚持生罪,曹操便引出苗泽和春香指证。马腾大骂黄奎:竖儒误我大事!我不能为国除贼,是天意也!众人被斩。而告密者苗泽和春香也被曹操斩首,曹操认为留此不义之人无用。马腾一族真的是就这么没了吗?

未解之谜5、魏明帝曹睿身世之谜

金性尧先生所著《三国谈心录》一书,首篇即是《魏明帝生父之谜》,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观点――魏明帝曹睿并非曹丕亲生:甄氏总算生下一个明帝,能为其屈死的亡母报仇,但这里却又留下一个很有兴趣的疑问,即明帝的父亲究竟是谁?后人为此而议论纷纷,因为甄氏原有前夫的,这疑问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为证。

先让我们看一看《魏志?明帝纪》: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应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纳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么会生下明帝呢?如果确是曹丕所生,至早应是建安十年。裴松之就说过:“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近人冒鹤亭先生《疚斋日记》因而说:“则明帝为袁氏血胤矣。”卢弼《三国志集解》也说:“窃谓承祚(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曹睿之字)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

卢氏的意思是说,陈寿原是知道应作时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写上“时年三十六”,这就是故意给读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种子。

冒鹤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学者,而著有《三国志集解》的卢弼,在三国学界更是享有盛誉,这二位均认为魏明帝并非曹丕亲生,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其论断显然有相当的权威性。但由于这一观点并没有足够的史料来作支撑,因此不能算作盖棺定论,说到底还只是“一家之言”,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观点。

我们不妨再参照一下《魏志?文帝纪》中关于曹睿受爵的相关记载:(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睿为武德侯。

我们知道曹丕继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年十一月他逼汉献帝禅位,并改元黄初,因此,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事实上是同一年,即: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是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这一年曹睿十五岁。

而我们按曹睿三十六岁驾崩所推出的年表却显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为武德侯的,与《魏志?文帝纪》中的记载整整差了三年。难道《魏志?文帝纪》弄错了?

我们知道,建安二十二年时,曹操身为魏王,尚未辞世,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将以外,并没有受爵,连曹丕尚无爵禄,那他的儿子曹睿被封作武德侯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相反,如果到了延康元年,曹丕继位魏王,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同时将自己的儿子封侯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魏志?文帝纪》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未解之谜6、李严获罪之谜

三国里有多次托孤,李严是争斗失败的大臣里唯一没有被杀的,这是非常幸运的,也和诸葛亮的大度有关,事后,他仍然任用了李严之子李丰,官至朱提太守(朱提郡是犍为郡所划分出去的)。《三国志》是良史,但这样的记载也颇有可疑之处,在网上的争论也很厉害:诸葛亮明明手中有李严的信,他怎么么会出此幼稚、前后矛盾的下策?所以易中天在《品三国》里说:第一,李严犯罪的动机不明;第二,作案手法拙劣;第三,只有一面之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田余庆在《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中说此事“过于乖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有能名之人所干的,所以他“颇疑其间另有文章”。由于蜀国没有史官,史料极少,蜀国的记载在三国里是最简略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蜀人,如果史料稍微宽裕一些,其中的《蜀书》当不会如此简单),因此,事情的真相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标签: 三国 三十 记载 我们 先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