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经济开发区的历史人文


境内的“立发”古称发阳,春秋时最先属吴国,叫郧,是南通地区见诸史册最早的地名,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开邗沟,导淮入海,经发阳向外流注。从此,这里“居民安定,行旅停止”。后来,这里成为春秋时期遣发徭役的水上交通口,所以又叫”发繇口”。《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二年,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这里所说的“郧”,即为立发。清乾隆《一统志》载,立发桥,古时叫发繇口,又叫发阳、立发口。那里有个会盟原。说的就是,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鲁哀公、卫出公以及宋国的皇瑗在在立发(发繇口)盟会,并建有发繇亭以示纪念。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郧地归属越国。战国初期,越国被楚国打败,郧地为楚国所有,复名海阳。

秦朝时属九江郡。

西汉初(公元前179—前154年),属吴王刘濞的辖地,改地名为海陵。刘濞召天下亡命之人到海边煮盐,并开凿上官运盐河,从扬州湾头至海安三十里墩(今立发南),既导洪入海,又将滨海产盐西运扬州。有河就有桥,自上官运盐河开凿,立发附近就有桥。立发成为“苏北三十六盐场之咽喉,江北数州县之锁钥”,江苏盐场文化的重要标志。

汉末“三国”时属曹魏,中间一段时期曾属孙吴。东吴名将吕岱墓就在古立发南。吕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列为东吴四大“以器干任职”的名臣之一。他任交州刺史期间,开启了中国与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在历史上可与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亚各国相媲美。同时,也让东吴政权恢复了对岭南的实际统治,使中国南部疆域再次得到确认。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置海陵郡,辖建陵、宁海、如皋、蒲涛、临江五县。其中如皋县治设在立发,立发一度成为如皋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831年(唐文宗太和五年)设如皋场,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如皋场升为如皋县,县治才迁到现在的如城镇。至今民间仍有“先有立发桥,后有如皋城”一说,考证着江海平原城镇发展的最早历史。

五代十国,南唐升元年至宋开宝八年,设立发桥驿站。至此,历朝历代立发古驿道与泰州、高邮等驿站均榜上有名。

北宋时,在通扬河与运盐河(即今串场河)交汇处的运盐河口建一座南北向石桥,名为:立发桥。桥侧看为八字形,高15米,长30米。桥面5米见方,正中处镌有“二龙抢珠”图案,桥下建拱形桥门。南北桥坡上宽5米,下宽10米,各有石阶23级,并于桥坡中央建有宽尺余的车道。桥体两侧用宽0.8米、长1.2米、高0.4米的长方形石块砌成石栏,石栏之上等距分列20只石狮。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海陵人宫殿臣携妻吴夫人出资修建,改桥名为“力乏桥”,并刻石留存。后因多次大水冲击,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桥身几乎全部倒塌。因此桥系江北之保障,淮南之锁匙,经地方绅董陈士绂等人及百姓联名呈请邑令晓谕各城乡盐场集镇富户募捐,将立发桥再予修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岁次立碑以记,并恢复原立发桥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立发桥双垛塌一,轿马行人只得绕道远途。两江总督周建德到淮南巡查盐政时,告诫地方官吏要将立发桥好好规划营造。吴县叶瀚甫来扬州经理盐政,出资5000元,带动乡邑百姓募捐,筹备10000余元,费时六个月,于民国三年(1914年)夏末竣工。里人刻石栏柱联:“西迎淮委水,东锁海天潮”,“发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横万灶烟”。次年,前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如皋沙元炳撰文,县人顾均爵书,倪景山镌“如皋立发桥碑”。《立发桥石桥碑文》、《如皋立发桥碑文》载于《如皋县志》。1954年因串场河改道,立发桥被拆除。

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刘少奇、陈毅、粟裕等领导曾在此留下足迹。同时,指挥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苏中七战七捷”中有六次战役在境内发生。

本文标签: 时期 公元前 公元 盐场 三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