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历史上什么时候是发展的鼎盛期?为什么?


明清两代是苏州的鼎盛时期

明、清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苏州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税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苏州的地价水平也高居全国之首。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估计在50万到100多万,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阊门)已经超过10华里。所谓“苏州以市肆胜”。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2。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全国四大商业中心)之一,又称“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苏州事实已为东南最发达的都会,被视为步都城北京之後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实际其繁荣程度已经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明清之际的苏州是东半球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之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当于今日之纽约。并且在苏州周围开始出现城市化趋势出现了大量规模可以与府城县城匹敌的卫星市镇,与不断向外扩张的苏州城构成了苏州都市圈。这时的苏州号称“海内繁华、江南佳丽之地”,素有评语:“商贾辐揍,百货齐聚,上自北京,下至两广,远及重洋,贸易之盛甲于天下。”她对浙、闽、粤、皖、鄂、湘、鲁乃至东北地区都有相当吸引力。她不仅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而且是人口密集的商业大都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州的刘家港(今苏州太仓浏河,通过娄江联系苏州),在清朝则是松江府的上海港(通过吴淞江、苏州河联系)。

这一时期,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扬州)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在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1911年)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着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出租车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