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政治头脑的皇后是谁?


邓绥:名气指数:★★★★★;靓丽指数:★★★★★;治政能力:★★★★★。东汉开国功勋太傅邓禹的孙女。性格娴静,淡雅脱俗,神清骨秀,身材修美,虽淡妆素裹,难掩灼灼其华,见之者疑为仙女。永元七年(95)选秀入宫,为和帝妃。永元十四年(102)取代阴氏为皇后。元兴元年(105)和帝死,以太后名义实际执掌朝政凡16年,41岁时因过度操劳去世。 她16岁入宫,初被封为贵人,22岁登上皇后宝座,25岁时比她大1岁的“老公”和帝驾崩,从此东汉王朝走入了邓太后时代。与东汉漫长的黑暗政治相比,邓太后治下的这一时期颇有中兴之势。 其实,在和帝最后的日子里,皇权已经移落邓太后手里。和帝死前的两个月,邓逼令朝中上下大规模的削减开支。首先从官员的“招待费”、“公车费”入手,最终朝廷的各种费用开支从二万万钱降至不足一万万钱。各郡、封国的贡物减至一半。上林苑的猎鹰、猎犬全部卖掉。没有事实上的皇权在手,邓绥是不会有如此权威的。假如今日各地公款消费也效邓绥“减一半”,“猎鹰、猎犬”全部卖掉,那么,全国不知要节省多少公帑,不知要多建多少个希望学校,要救多少个贫寒家庭。需要说明的是,“减一半”之后,行政效率只会更加提高,老百姓对政府只会更加拥护,社会只会更加和谐,而绝不会是相反。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邓太后的精明和远见。摄政的第二年,她到洛阳的一个监狱视事,狱中有个囚犯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杀了人,大概狱吏打得太狠了,这个死囚是被抬着送到了邓的面前。死囚“畏吏不敢言”,对着太后不敢说真情,沉默了一会就又被抬走了。但毕竟奇冤在身,在即将被抬走的那一瞬间,囚犯“举头若欲自诉”,这一细小的动作和表情,被邓太后收进眼中。她随即让囚犯返回并再次询问,于是查清了全部冤情,还了囚犯一个清白。通常情况下事情到此就该结束了。然而,太后却进一步延伸以失职罪追究洛阳令的责任,令其下狱抵罪。此举令天下多少官员如履薄冰,不敢懈怠。假如她仅对洛阳令来番思想教育,或者换个地方让其继续做官,那么,此类草菅人命的渎职者只能是层出不穷。 邓太后的远见,还表现在她对其家族的严格要求上。摄政伊始,她就给包括南阳太守在内的各级大员下令:“今后车骑将军邓骘以下宗族宾客,如有犯法,必然明加检敕,勿得相容。”邓太后说到做到,一次邓骘的儿子、她的侄儿邓凤接受了远征西北的统兵元帅任尚赠送的名马,邓氏发现后令邓凤和邓骘的妻子将头发剃光,待罪家中。太后为什么如此严管家属呢?我以为首先,是其巩固政权的需要。庞大的邓氏家族腐败了,必然导致朝纲废弛,民怨沸腾,轻者统治不稳,重者政权崩盘。其次,为了家族安全的需要。皇权政治有一个规律。一旦前任皇帝或左右皇纲的政治强人死掉或被迫在政坛上“谢幕”,新皇帝上任之后,迎接前任的家族和朋党的,往往是大规模的杀戮。吕雉死后,吕家几乎被一网打尽。一手将刘贺废掉而将流落到民间的刘询扶上皇帝宝座的重臣霍光,在其死后,汉宣帝将霍家满门抄斩。东汉的权势恶棍梁冀倒台后,紧接着便是一场宫廷大屠杀。大约在邓绥12岁那年,专权多年不可一世的外戚窦宪兄弟等全部被杀,宫中再一次陷入了血泊之中。这种几近轮回式的先贵后辱、宫廷血变,聪明过人的一代女政治家,邓太后不可能不清楚。尤其窦家党被杀,在她印象中尤为深刻。要想躲开这种“轮回”,避免登高跌重、日后覆灭的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邓家得势时“身后有余不伸手”,少做、不做坏事,多做好事。从中也可看出邓太后的苦心和清醒。 邓太后还有识才用才的眼光和魄力。她曾说“求之甚勤,得之至寡”,说明其深懂人才难得的道理。而一旦揽得,便委以重任。孙膑减灶退兵的故事自古以来妇孺皆知,而增灶退兵也同样被传为美谈,后者的“导演”便是太后时代的虞诩。邓太后听说虞诩有文韬武略之才,就果断地启用他到“多事之秋”的武都郡任太守。虞诩到任后,以区区三千弱兵,将一万余羌军玩弄于股掌之中,他让官兵每日以200里的速度疾进,且每人各挖两个灶,以后每日增加一倍,此计令不明真相的羌军始终不敢追击和决战,最后虞诩于运动中寻找到了战机,大败羌军。虞诩不但是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他刚到太守任上时,治地谷价每石一千钱,盐价每石八千钱,民仅一万三千户。三年后,米价每石八十钱,盐价每石四百钱,居民增加到四万多户。“人足家给,一郡遂安”。被世代传为佳话的“四知太守”杨震,50多岁时又接连被邓太后任命为荆州和东莱太守,以后又出任当朝司徒。御史中丞樊准、光禄大夫吕仓,还有朝中的何熙、李郃、陈禅等,一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而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由蔡伦完成的。 邓太后执政16年,死后史书如此盖棺定论:“太后自临朝以来,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民饥,或达旦不寐,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以上见《资治通鉴》卷49、50)。可见,这16年,太后面对的政局是内忧外患、险象环生。然而,她励精图治,带领其执政团队,驾驶着东汉王国这艘已漏洞四起的老船,总算走到了“天下复平,岁还丰穰”的平安航段。邓太后时代放在封建社会所谓的盛世或许还有些逊色。但若与桓、灵二帝之类的统治相比,那简直就是大放异彩,需高歌猛颂了。 当然,邓太后也有她的另一面。可以说,封建皇帝所具备的那些臭毛病,在她身上差不多都有。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权术权谋过人。当政前,邓绥给人的感觉犹如完人一般,温柔敦厚、贤淑明达;清净淡泊、无欲无望;超凡脱俗、冰清玉洁。然而,握住皇权后,她就成了杀伐决断、心狠手辣的女强人。在被封为贵人的那几年,她把自己的伪装术在以皇帝为中心的四周展演得淋漓尽致。对下人,“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每逢宴会,嫔妃们争相浓妆艳抹,而她却刻意朴实无华。她对其对手和政敌阴皇后的所谓尊敬,更是到了苛刻自己的程度。其衣物如有和皇后的一样,立即换掉。她与阴后一齐晋见和帝,不敢正坐和并立,“行则偻身自卑”……这一系列的伪装,换来了和帝的盛赞:“修德之劳,乃如是乎。”人气指数迅速攀升,由此引起了阴皇后的警觉和嫉妒,阴与人密言要害掉邓。邓贵人闻讯后泪流满面,欲以一死来洗刷自己的清白。邓贵人以所谓的谦恭、无私和悲情为武器所发起的凌厉攻势,很快使阴皇后的地位土崩瓦解,和帝最终做出了废阴立邓为后的决定。估计此时邓氏心里欣喜若狂,但表面却是苦苦反对,坚决不从,皇帝再三诏令,才“不得已,然后即位”(《资治通鉴》卷48)。邓绥的“攻心”之术,最后从心理上将包括和帝在内的左右全部俘虏,最终完成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宏愿。一切看似悄无声息,实则处处藏着杀机。然而,殊不知此时的邓绥,年龄才不过是今天的一个高中生或大一、大二的年纪而已,其权术如此老到,想来令人悚然。邓太后君临天下后,任人唯亲,“邓家班”在朝中迅速崛起,哥哥邓骘一夜之间从虎贲中郎将跃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蔡侯车骑大将军,统掌兵权且总理朝政,弟弟邓悝、邓弘、邓闾也一一封侯位居要津。据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统计,邓太后当政时,戚族封侯爵的29人,当宰相的2人,当大元帅的13人,当部长级官员的14人,将领22人,州牧、郡长48人,中下级军官不计其数。 和很多政治动物一样,邓太后太爱权了,抓住之后再也不想松手。和帝死后,她先立了一个不满百日的婴儿,婴儿死后,她又立了13岁的少儿刘祜为帝,即安帝。安帝成年后,朝中舆论强烈要求太后还政,邓太后大怒,一次临朝,于殿中命人将还政派中为首的杜根等几个大臣装入袋中当场打死扔入荒野。太后有个堂弟叫邓康,认为邓家权势过盛,上书太后要抬高朝廷的威望,自行削减外戚的私权,闻此诤言,太后勃然大怒,下令取消了他的族籍(《资治通鉴》卷50)。此时的邓绥,已经离不开权力了,要她交权,无疑等于要她的老命,故她老人家才一次次将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进行到底。然而,殊不知这世界有两样东西对人来说最为自私,容不得别人染指丝毫,一是权力,二是爱情。邓太后霸占刘祜的皇权达15年之久,直到死掉无法带入坟墓了方还政于安帝,而此时的刘祜已经28岁了,他心中郁积的仇恨可想而知。果然,邓太后一死,他的仇火喷涌而出,邓绥死不到半年,正所谓尸骨未寒,安帝的反扑便开始了,邓家遂陷入了灭顶之灾,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自杀的自杀,仅邓骘一家便有7人死于非命,包括大将军和邓凤父子在内。这大概是邓太后万万没有想到、也是万万不愿看到的。“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身处其中、身临其境时则往往跳不出这很简单的迷宫,邓家最终还是走向了一场悲剧。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封建专制政治的一种规律。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