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道兖州历史的吗?


兖州,古九州之一,今山东省兖州市。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

古代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地理条件为很据,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川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春秋以后,诸侯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词不太适应作为行政区划的用语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废除州名。全国实行郡县制。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

汉代由于“开地斥境”,扩大了疆域规模。据《汉书?6?1地理志》载,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交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方与……等)、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东汉建武十一年(35),将西汉时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40里),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区并入冀州。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

隋初沿袭前制,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唐高福李渊立朝后,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贞观十四年(640)置兖州都督府,辖兖、泰、沂三个州。天宝元年(742)改兖州为鲁群,乾元年(758)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录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个州。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泰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后。到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为袭庆府,治瑕县,录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属济宁市)、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金改设兖州o初置泰宁军,治嵫阳。大定十九年(1179)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宪宗二年(1252)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明初,嵫阳并入兖州。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

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下辖十三区(镇),三十七个乡,四个街道办事处,四个居民委员会。1990年兖州县辖五个镇八个乡。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1995年兖州市辖九镇四乡。2002年兖州市辖十镇和两个办事处。

兖州历史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

汉代由于“开地斥境”,扩大了疆域规模。据《汉书?6?1地理志》载,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交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方与……等)、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东汉建武十一年(35),将西汉时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40里),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区并入冀州。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等)八郡国五十六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兵。后移治郓城(今山东郓城西北)。晋惠帝末年(290)。兖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到东晋元帝时便在南方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侨乡等,兖州为侨州之一,治所设在京口(今江苏丹徒)。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以郄鉴为兖州刺史,寄居广陵(今江苏江部县东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苏宁县北)。穆帝永和(345—356)中侨治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川辖境,领十四郡。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o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阳、济北、任城等郡。

兖州降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一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亳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o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初沿袭前制,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唐高福李渊立朝后,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贞观十四年(640)置兖州都督府,辖兖、泰、沂三个州。天宝元年(742)改兖州为鲁群,乾元年(758)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录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个州。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泰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后。到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为袭庆府,治瑕县,录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属济宁市)、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金改设兖州o初置泰宁军,治嵫阳。大定十九年(1179)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宪宗二年(1252)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明初,嵫阳并入兖州。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

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下辖十三区(镇),三十七个乡,四个街道办事处,四个居民委员会。1990年兖州县辖五个镇八个乡。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1995年兖州市辖九镇四乡。2002年兖州市辖十镇和两个办事处。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总面积651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人口60万,辖10镇2个街道办事处,492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

近年来,兖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济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市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安定、事业进步、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在2006年9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兖州市由第50位前移到第48位,在山东省进入全国百强的22个县市中排第9位。

本文标签: 山东 隶属 改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历史考研辅导

下一篇:朝阳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