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港的地理位置


唐山曹妃甸地处唐山市南部沿海,原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岛,为古滦河入海冲积而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

“曹妃甸”又名“沙垒甸”,是古代渔家避风的一个小海岛。这个小海岛是如何得名的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未当皇帝时,号称唐王,一次率兵追赶叛军,在渤海湾一个无名小海岛上,搭救了一名被一群叛军调戏的渔家姑娘。由于长途跋涉,东征西杀,再加上乘船追赶叛军遇上狂风大浪,唐王李世民病倒在船上。被唐王搭救的渔家姑娘,知道救自己的恩人病倒在船上,便日夜守护在唐王身边,为唐王煮米饭,熬鱼汤。唐王李世民见这位渔家女长得俊俏,温柔体贴,就封这位姓曹的渔家女为贵妃。唐王病好后答应曹贵妃,等平乱后,班师回朝时带她回京都长安(现西安)享受荣华富贵。后来唐王东战西征十余载统一了中国,班师回朝却忘了这个在海岛上捕鱼为生的渔家女。可是当地老百姓却把姓曹的渔家女供为皇后,这位渔家女一辈子没出嫁,后来老死在这个荒岛上。当地渔民为奠祭这位被唐太宗封为曹贵妃的的渔家女,在这个小海岛上建造一座“曹妃庙”,从此这个岛屿得名“曹妃甸”。

地形变迁

据史料记载,1895年、1900年曾有两次强风暴袭淹曹妃甸,岛上殿庙渔铺被淹冲大部。岛民迁徙,遂日渐衰凉。

《滦县志》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曹妃甸,时被潮水所漫,庙宇倾圮,灯塔亦毁”。自此,古存殿堂、庙宇荡然无存,迄今未得重建。但为导船舶夜航所需,甸上灯塔几毁几修,至今航灯长明未灭。志载,民国二十五年,庙宇、灯塔水淹倾圮后,即有当时“太古、怡和、招商三轮船公司遣人到架木燃灯,以备轮舶夜间行船之标准”(《滦县志》)。

曹妃甸上的灯塔,是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前岛上唯一的建筑物,也是曹妃甸的标志性建筑。灯塔的历史是这样的: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入侵,签定了屈辱的《北京条约》,天津港于1861年1月20日被迫对外开埠。开埠初期,帝国主义垄断的“天津海关”和“英商航运公司”建议在“曹妃甸”岛上建造灯塔,以为航行标志,但是由于当时建筑技术、物资运输和资金缺乏,一直没有建成。直到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鸿章才答应拨款在“曹妃甸”建一座灯标,做为引导船只之用,并委托曹妃庙内的和尚代为照料。后经多次改造为钢质架灯桩结构,位于曹妃甸沙垒上,属浅滩避让标志。1944年被侵华日军拆毁,新中国成立后修复,1986年11月重建。

早期发现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的选址,也有历史渊源。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怀实业救国振兴中华之志,考察了直隶沿海,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拟建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建筑“与纽约等大”的北方大港,并对北方大港的地理环境、经济腹地、发展远景进行了详细论述。

1992年,首钢派人到曹妃甸就建设深水码头进行前期勘测。因此,曹妃甸最早以铁矿石码头面目出现。

2000年6月,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曹妃甸20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进行了立项评估论证,提出“鉴于该地区矿石进口量逐渐增多的趋势,现有的港口接卸能力严重不足,尽早建设曹妃甸20万吨至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是必要的”的结论。

2002年6月,尽管曹妃甸铁矿石码头的立项尚未通过,首钢、省建投、唐钢、唐山市四方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启动码头通路工程建设。

2003年3月23日,通岛公路的机械作业声打破了这里数千年的沉寂,深水大港的建设拉开序幕。

2004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包括曹妃甸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

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唐山,在文件中,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的目标。

本文标签: 码头 唐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