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们要读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呢?

《战国策》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廖沫沙:历史是进化的,但有时总使人感觉他在重复过去。

莎士比亚: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恩格斯: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留下了对历史重要性的名言,可见读史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留下的文字不可计数,而且多数资料和文献晦涩难懂,历史书又枯燥无味。

于是有许多学者从枯燥无味的学术中抽出身来,面向大众普及有趣、有味、有料的大众历史类读物,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以传播“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人文历史”,以历史为深度,以现代的视觉,解读历史事件,读来亲切有趣。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触摸历史的温度,还可以探索历史的真相。

由“国家人文历史”打造的《看不够的中国史》,一经出版便成了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通俗历史读物。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看不够的中国史》,选取了制度、经济、朝堂、战略、军事。5个有代表性的板块,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厚重的中国历史。

尽管这部书收录的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然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有趣有料,以现代化的语言解读遥远的历史事件,可供我们近距离的观察历史,触摸历史。

比如说我们很难理解的古代的三公,书中形象的形容丞相是管家,总揽国家日常事务;太尉是保安队长,主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专门打小报告的“包打听”。这样一来就比较好理解古代的官职,而各个不同的朝代的虽然架构不同却组织方式类似,官职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丰富起来。

《看不够的中国史》分析历史角度新颖,语言现代化,确有以史实为基础,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秦国的智囊团,是如何将一个西垂的边缘小国,打造成一统六国的强国的。秦国因为国力弱,东方六国都不带秦国玩耍,因为落后经常挨打的秦国,明白拳头的重要性,于是弱化宗法制度,而是不拘一格,广泛吸引人才。

在秦国不讲究出身,而是讲究公平竞争的地方,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凭自己的能力争的高官厚禄。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中的商鞅,便是被秦国优越的招揽人才的制度吸引来的。

秦国吸收了大量的六国人才,努力发展农业,壮大军队,充实经济实力。那么其他东方六国面对人才的流失不心慌吗?

这得益于秦国国君的务实。早在秦孝公时,秦国用人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出奇计强秦”,不管是外来人才还是秦国土著,从来不看名气和头衔,而专门看实际能力,谁能“强秦”谁上。对于有能力带来实际效用的人才秦国国君会立即分封土地,给予高官厚禄。就这样待遇好,职务高的政策不断吸引了六国各地的人才,组成了秦国强大的智囊团。

秦国放手任用人才,让强秦的政策落地实施,迅速壮大了秦国的国力。

而反观其他东方六国,虽然面对秦国大力招揽人才也开始心慌,想办法吸引人才,不过他们是看谁的名气大吸引谁,而且深受传统的浓厚宗法观念和宗教制度影响,招揽来的人才基本没有上升空间。

虽然东方六国也给被吸引来的人才官位,但是却没有任何权利,招揽人才,任用名士,只是面子工程而已。

所以秦国的务实态度,让秦国迅速发展壮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看不够的中国史》,根据史料,每段历史的采用,作者列出了详细的出处,使书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史可寻,在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有料的解说方式,采用横向对比和竖向对比来用现代化的语言解读历史,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历史,引导我们从历史细节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触摸历史发展的规律预知未来。

本文标签: 历史 人才 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