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道历史题 ...


一、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答:1、这次大战引起了欧洲革命运动和世界革命运动。

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国也爆发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实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作为协约国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2、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各主要交战国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总动员。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交战双方的军工生产达到空前未有的规模。1917年直接为战争服务的产业工人的比重,俄国为76%,法国为57%,英国为46%,意大利为64%,美国为31.6%,德国为58%。

3、一些新式武器开始用于装备部队。

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火力空前加强。大规模进攻战役,平均火炮密度每公里正面达100门以上(西线最高达187.8门)。战时步兵火力增长了1.5~2倍。步兵机械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1914年每名士兵平均0.3~0.4马力,1918年为1.5~2马力。

4、防御作战在这次大战中处于突出地位。

防御形式由支撑点式防御发展到堑壕式防御,进而形成筑垒正面。机枪在防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防御纵深愈来愈大,达15~20公里,给进攻带来了新问题。出现长达数百至1000余公里的绵亘防御正面,翼侧迂回难以实现,正面突破上升到重要地位。突破形式有:在一个狭窄地段实施突破;在几个狭窄地段实施向心突破;在宽大正面以一点为主,实施多点突破;向几个相互联系的不同方向实施逐次突破。战争末期,进攻正面,师通常为2.5~3公里,团通常为500~600米。坦克和毒气的使用提高了进攻能力,但仍然不能完全克服阵地防御,使进攻一方往往打成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资料来源:)

二、中国的戍戌变法发生在哪一年?

答:发生在1898年。因1898年为中国农历戍戌年,故名。

三、明治维新与戍戌变法有何异同?

答:1、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统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方式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

(3)改革的内容相同: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改革的目的相同: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1)改革结果不同: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亚洲强国。

(2)改革的前提条件不同: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没有进行广泛的社会革命和武装斗争;而日本明治维新则以武装倒幕为前提,有较广泛的社会革命和武装斗争。

(3)改革的社会背景不同: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4)改革的领导力量不同: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5)改革的政策措施不同: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6)改革的国际环境不同: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以上内容部分参考了:/776081/1147019.aspx)

四、英国工业革命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两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英国工业革命与印度民族大起义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简单地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为了撤销其廉价的工业品,加紧了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侵略,给印度等国造成深重灾难。它在客观上一方面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也激化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民族矛盾,同时刺激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印度人民的觉醒(亚洲的觉醒),导致其走上民族独立的道路。对此,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本文标签: 改革 印度 中国 社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