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到底是学什么


1.历史该怎么学

其实,学历史是很简单的,并不用这么麻烦,这里给发起者几条学历史的建议

(1)心态:俗话说学习要持之以恒,机遇是给那些有信心的人,看完你的话,我认为你对历史有种恐惧心理,其实学历史最忌讳的就是惧怕,你要换个角度思考,俗话说以史为鉴,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研究古人发生的事情而使自己觉悟一些客观发展到底,从而使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历史的意义,因此,学历史者必须抱有虚心,不怕苦的精神(对于地理学科,也应该如此,学习地理的意义在于扩展自己的逻辑思维,空间思维)

(2)方法,很多同学地理,历史学不好,这个不是自己比别人笨,也不是自己比别人不用功,而是没有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提供以下几种历史学习方法,供楼主使用

(一)分析历史根本原因,发展线路,以及意义之类题目解题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经济,因为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政治,思想的发展,例如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而思想的发展又为政治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资产阶级开始壮大,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掌握政权,从而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以君主立宪制为其基本体制,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样,以经济为线索,把各大历史事件就可以穿插起来,在题目中,又有以下几中很分不清楚的原因要你回答,不过你很难辨别,这里提一下技巧

根本原因:肯定和经济或土地沾边,例如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适合中国国情

主要原因:往往就是最主要方面的,按政治哲学中的说法就是主要矛盾,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德矛盾的激化

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往往就是最最直接的原因,一般指的就是什么导火线啊,事件啊,比如导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原因就是朝鲜东学党起义

另外,在看发展线路的时候并不要局限于本课的内容,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按现在高中课本的编排每个课时是按一定的主线编排的,横线为时间的顺序编排,纵线近代史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速度,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抗争为主线,现代史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为主线,但世界近代现代史不同,他的编排完全是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两个主线编排,并不按时间编排,这个就是很麻烦的地方,中国古代史则完全以时间为安排,每章介绍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好掌握,说了这么多,其实最重要的不外乎一点:在学一课历史时,不要把眼光只放在该课,而要结合本单元,本课本加以学习,就不难了

(二)时间的记忆:这个就是大家学历史最头疼的问题,和背单词一样,这个东西大家都觉得很难记忆,记了这个时间忘了那个时间,有时候还张冠李戴,其实,背时间也是有技巧的,大家或许很喜欢先看一个历史事件再背时间,拜托,这样是很难记得的,其实很好办的方法就是列个时间轴,你根据时间记事件,这样头脑不会爆炸而且记得很清楚,当然,第2种方法就是根据主线记时间,比如,世界近代史,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发生什么事情,再锁定时间,在工业革命后又发生什么事情,根据范围锁定时间,这样就很好记了

P.S.有些兄弟每天抱着本历史书在那死背,但考试成绩却不理想,我很不赞同他们的方法,历史其实是不用怎么背的,您只要根据主线来记忆

在下课的时候,或者是休息的时候,顺手翻一下,一带而过,如此往复,自然会

2.历史该怎么学

我自己曾学历史专业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适合你否。

历史嘛,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

不过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一定会讨厌历史的.何况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张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历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3.为什么要学历史呢

生活在以前的人们的言行会被记录下来,这就是广义上的历史。但历史绝不是不是简单的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做了什么事情。我们要面对生老病死,要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人生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候我们可以参照先人的经历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研究一下处在相同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在那个时间做,为什么用那种方式做。那些成功的可以借鉴,失败的引以为戒在自己处理的时候加一笔避免。例如制造汽车,当地一辆汽车制造出来后,后来者都是以他为原型不断模仿并加以改良才有了今日的性能出众的汽车。如果没有前人的经验被保存记录下来,后来的每一代人,只能不断重复发明第一辆汽车这个过程而无寸进。

同时阅读历史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道德标准,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再是简单的相信电视、报纸、网络上所说的东西。依据你建立的标准能客观的分析判断一件事情,不再简单的去认为是好还是坏。

希望我说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4.学历史到底为了什么

有人抱着三国志、抱着所谓的正史读了一年两年三年、研究了一遍两遍三遍,结果打开贴吧或是登录论坛,是干什么去的?原来是专门骂古人去啦。这“史”是不是白学了?史书中的精神他们学到哪去了?他们学史就是为了骂诸葛亮、骂赵云、骂曹操、骂关羽,嘲笑古人、讥讽古人。所以我觉得这些人比坚持着喜欢、学习自己心中英雄的的朋友差远了。

顺带一提,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气盛、锋锐,到处与人辩论历史,其实说好听点是辩论,说难听点我们就是在扯淡,扯着罪孽深重而且毫无任何意义的淡。“业”,自那时就积下很厚了……

现在大多数人读史之前已经不再向自己发“学历史是为了什么”这样的疑问了,包括我在内。但是我早已经在试图纠正自己,并努力改变自己的历史观了。起码我现在已经认识到读历史不是为了与他人斗勇斗狠磨嘴皮子,也不是为了向美女炫耀自己的学识多么丰富多么了不起,等等等。我现在读史学史,自己给自己下达了几个终极目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几个字:

鉴(鉴是非)

正(正己身)

明(明“智”)

知(知“道”)

再说一句,楼主也无须气愤,其实许多喜欢给人讲史纠正历史概念的朋友不一定都是怀着恶意或是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他们很可能是因为看我们穿的太朴素以为我们都是穷苦人民,所以有心想请我们去吃顿大餐,只不过他们是指着餐厅玻璃窗上贴的美食海报来请我们吃饭罢了。

以上纯属扯淡与个人之观感,欢迎高手反驳,但是不欢迎谩骂与拍砖。

5.历史怎么学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

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

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

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

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

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

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

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

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

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

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

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

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

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

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

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

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

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

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

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

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

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

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

6.为什么要学历史

为什么要学历史?如果说,记载历史和写历史是一种职业,是社会的需要,那么我们普通人,我们和历史没有职业关系的人,为什么要读历史?

很多人这样问,美国南北战争时的罗伯特.李将军说过:人的短暂一生里,所见到的大多是悲惨和苦难,是卑劣和失望,为了对人性,对人类的前途保持信心,所以必须读历史。

只有在读历史的时候,你能在纸页间经历几百年几千年,你才能进步、改善,你才会庆幸自己生活在此时此刻。

历史学家麦克内尔说过:历史是人群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是集体的自我认知所必须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那么不管多么聪明,也不能认知自己是什么,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别人是什么关系。同样,一个人类群体,如果没有集体记忆,也不能认知这个群体是什么,自己处在怎样的环境,和其他的群体是什么关系。

梁衡在《人生的境界》里面说:“当知识水平太低时,无力从逻辑上看出鬼话和实话的区别”。“理论死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历史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读史才能明智,才能让心中的一杆称更稳。

7.什么是历史类型学

历史类型学的概念 在平行研究的实践与理论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分支--历史类型学,重在比较和判明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似和差别,并历史地解释这种相似与差别,主要是由俄国比较文学学者倡导的。

"在没有直接相互影响与联系的情况下,这种比较一般性的或比较专门性的类似的特点被称为历史类型学上的类似或相象。 " 历史类型学不同于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中的类比,因为历史类型学注重社会历史的发展,注重作为文学的历史规律的特点,可以说它更多体现了历史学的方法与观念。

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之间,有很多类似的文学现象,例如浪漫主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形象、情节、文学题材以及诗歌风格等等的类似。 这种类似必定与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相联系。

而华兹华斯、拜伦、济慈、白朗宁夫人、波德莱尔的作品,都与历史转变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个性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有关。 历史类型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在不同文化系统中某种共同的、重复出现的东西,即类型共性代表。

俄国比较文学学者日尔蒙斯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发展观,从建立总体文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文学和历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情况互相对应的观点:"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在相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发生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尽管这些现象相互间并无直接的关系。 "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相似现象已是众目可睹。

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里就有可能涵盖着各种更为实质性的联系而不是表面上的事实关系。将它们归纳到相同或不同的现象中去,建立起和历史的亲缘关系,就形成了文学作品中的类型共性体系。

在这一点上,历史类型学体现出社会历史批评的特征。 它认为, "任何文学影响都是和被借用形象的社会变化相联系的,所谓社会变化,我们指的是形象的创造性的改造和对那些成为相互影响的前提的社会条件的适应,民族生活和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民族性格特征的适应,对民族文学传统,同样也对所借鉴作家创作个性的思想和艺术上独特性的适应。

" 历史类型学的广泛运用 可以运用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很多的。《伊戈尔远征记》同古斯堪的那维亚的史诗之间,同德国和捷克的史诗之间,同南部斯拉夫人的古代歌曲之间;或者《伊戈尔远征记》同德国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之间,同法国英雄史诗《熙德》之间,同德国英雄史诗《瓦尔特利乌斯》、《虎皮骑士》之间,都可以通过历史类型学的研究,展示这些史诗性质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某些共同性,以及和作家们的创作活动及典型的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同样,文学作品结构之间的比较,也可以运用历史类型学来进行。因为文学结构也是历史发展中的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时代的继承关系中的比较稳定的、重要的环节。

既然文学结构脱离不了社会特性和民族特性,脱离不了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那么它也脱离不了与它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联系。 对此,赫拉普钦科曾经论述:"……在各种极其不同的类型的概括中,同类的、共同的、近似的东西,不是通过从个别的、局部的东西直接对立就能得到说明,而一定要通过它们的内在联系才能得到这种说明。

" 平行研究的概念 平行研究,是指关于那些不存在事实联系,也即不存在先后的因果关系,而只存在平行的互置关系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中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 这种平行关系,是出自文学的审美特征或形式才呈现的,例如,文学都关怀人性的善与美,都同情弱者,都赞美生命,都富于想象力和情感性,都要借助于文字语言的表现力,等等。

由于不再拘泥于事实上的联系,平行研究关注的是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审美过程与手段、方式及结晶物的遥相呼应与和谐共振。 这些遥相呼应与和谐共振的文学现象可能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也由于文化发达的程度有差异有先后,会有年代上的距离,但最终仍表明了"天下文心之攸同"(钱锺书语)。

8.历史怎么学啊

历史属于文科范围,大多数内容需要我们记住,但开卷考试以后就大大的减弱了的文字的记忆。有些人认为:“这下可好了,可以正大光明的‘抄’了!”其实不然,只要考过一次的人都知道,考试难度更高了!考试提高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所以开卷考试只不过是个幌子啦!这就让我们更难办了,本来对历史就没有兴趣,现在可怎么办呀? 对于兴趣我不想说什么,人各有志!不过正因为人们不愿学历史,研究历史,国家才更需要这样的人才。物以稀为贵!所以学历史“出路”不会窄。冷门呀!

可以介绍几个方法给大家:一 是你自己的刻苦程度!刻苦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一些好学生不爱学历史,可成绩也一样很好的原因所在!二 就有点左倾机会主义了,是“比较”!就是将相似题目或相同题材,模式的历史事件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区分。(例如:南京国民 *** 的北伐同广州国民 *** 的北伐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等等)当然,有时别太死板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搬硬套的拉在一起比较,这样大可不必,也毫无效果。

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同语文很是相似。(对了,答历史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你的文采要好!同样的语文基础也就得好)正所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得博取众家之长(指多看历史书籍),吸取有益的,形成自己的观点(高考时会加分的),再经“比较”。你会发现自己的分析能力增强了,看问题更深刻了。

还有也要进行学科间的综合,特别是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增加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只要你勤奋,就算没有兴趣,也会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兴趣,又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是能够出成果的。

方法有了,不过是别人的。有时会不合适自己,这就更要在学习中多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出自己的学习之路,那其他学科的学习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好,路是自己的了,只要记住:“工夫不负有心人''

9.学历史有什么用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以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

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教学应该当之无愧,MBA的学生学习为的就是将来挣更多的钱,这应该是最务实的了,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尔这些或远或近的人物们的发家史,不就是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

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当然,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历史研究的人为性。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主观的东西更要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说曾国藩,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又不是我的邻居,既不会给我钱,也不会剃我的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

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再说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的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人与人其实是平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不代表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人,我们就比别人更优越,更不代表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

学习我们的历史,决不是让我们拿去向别人炫耀的。但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

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的根基。此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如果你再深入一些,你会懂得“读史可以明兴衰”的内涵,你不再像世人一样,把兴衰成败归结为某一个卑劣或是伟大的人身上,你也会明白诸如“红颜祸水”之类更是谬谈。当你学会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你会比别人看得更真,更深。

学习历史,就是为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人类的过去,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要知道,忘记过去的人必定会重蹈覆辙。学习历史,学习历史里的人们,能帮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也许,那困惑以久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总之,学习历史,就是让你更聪明,更睿智。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历史写信

下一篇:历史博物馆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