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面条:有个很文艺的名字叫“不托”-吃的历史(七)


面条,是东西方都有的食品,在西方,当然意大利的面条非常有名。至于是谁传到谁那,是打不清的官司,我们就不探讨了,免得意面支持者跳出来维护意大利美食霸权。

面条在中国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最早能追溯到4000年前。2002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在青海省民和县著名的喇家村遗址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物面条文物。

面条见于文献应该是在汉代,那时候不叫面条,也不叫意面,叫汤饼。汉朝的刘熙(东汉经学家)写过《释名》,在这本书里有关于汤饼的记载。这个说法我们之前说过,早的时候各种面食的名字都叫什么什么饼。

到两晋的时候面条又有了一个蛮文艺的名字,叫“不托“。这个名字跟面条扯在一起似乎有点怪,原因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说发明面条的人,叫“不托”,所以把面条叫“不托”。这个有可能,虽然这人名字怪点 ,但既然陈唐关李靖的儿子能叫 nǎ tuō (哪吒),别人当然也能叫“不托“,这个梗参见西安青曲社苗阜王声一段脍炙人口的相声《满腹经纶》。

另一个说法听起来更靠谱点:其他的面食做的时候可以掌托,面条不以掌托,所以叫不托。这个说法源自宋代程大昌所著的《程氏演繁录》,这个说法似乎更有道理。《程氏演繁录》,也叫《演繁露》,以格物致知为宗旨,记载了上从三代下至宋朝的杂事488项的一本书。

面条在魏晋时期就很流行了。 “苏果“听说过个何晏吃面条的故事。何晏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官员,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魏明帝曹叡一直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一次在夏天正热的时候,魏明帝派人把何晏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不一会儿,何晏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脸上的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魏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后人把“傅粉何郎”作为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

魏明帝曹叡。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226年至239年在位。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而何晏在司马懿夺权后被杀。

如同包子一样,到了繁华的宋朝,面条也被发扬光大,各种种类繁多,现在的很多面条的种类,在当时都能找到了。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三鲜面,炒鸡面,等等。

关于面条有很多时令风俗。比如北方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是送客时候吃饺子,迎客的时候吃面的意思。随时俗语,但真有点文化内涵,因为汉字里的“麦”原指“远道而来的人”,与面条的“面”字结合,就成了“麺”,这就是“面”的繁体字。

从唐代开始,过生日、生孩子都有做面条并送给邻里一起庆祝的风俗。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说:“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不光会抚风弄月,同时也是个吃货。他也有面条诗:“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璋出”。

家有诗人真烦,吃个面条就大蒜都得整出个情调来。

关于面条有个纪录片可以看下叫《面条之路》,拍摄手法很好,感觉《舌尖上的中国》拍摄时有参考这个片子的痕迹。没错,《面条之路》拍摄在前。

本文标签: 面条 这个 时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