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农业: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古代农业生产体系: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

 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事业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进步

 讲述内容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资料回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果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资料回放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4)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第二部分

 1.耕作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备课资料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西汉时的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过渡设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

 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

 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完毕)

 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分析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分析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产品不用于交换;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生产模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精耕细作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 (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自给自足 (很少商品交换)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6)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 到 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课后探究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理解?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含义。

 思路引领: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题关键:理解什么叫?基本特点?。

 思路引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概括。

 答案提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解题关键:辩证分析开发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思路引领:分析垦荒的原因,然后由垦荒的原因和影响得出我们应该汲取的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补充: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模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如下:

 自然经济指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数土地分租给农民,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此外,中国封建社会还存在着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但它们不占主要地位。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它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庸地位,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但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生长创造了历史条件。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迟滞性,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后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板书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刀耕火种(起源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耒耜的出现)

 二、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水利灌溉)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本文标签: 农业 中国 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