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的辉煌历史


落在淮安市淮安区的淮安古城,是国务院1986年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淮安古城新城东西两侧,有两个呈翼型对称坐落的古镇,西傍运河的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河下古镇,而东抚新市河的则是淮安非常著名的新城东门外下关古镇。有千年职称

据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关》中所载,柳淮关即为下关。镇袭关名,古老的下关,自古商户聚集,是城东著名的一市,即“冶市”。下关原本拥有与河下相近建筑风格的石板街、青砖木板房,石板街可惜在二十年前下关大街的一次改造中换成了水泥路面,沿街商户在得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改造了自己的店面以及自己的居住环境,木板房已经不多见,但是下关大街古镇街道昔日的格局仍然完好的保存着,不少历史的遗迹仍然留存其间。古老的街道、巷陌名称仍然沿用,如:堂子巷、和合巷、安乐巷、卜家巷、关帝庙巷、杀猪巷、宰牛巷等等。历史上这里曾经存在过的庙宇祠堂大致有:水月院、招贤院、关帝庙、土地庙、如意庵、吉祥庵、地藏庵、云台庵、东井庵、白衣庵、火星庙、海神庙、土地祠、档神祠等等,其中海神庙之名还频繁出现在《淮安府志》区域性的地图之上,有时在地图中不署下关之名,但有海神庙之注。根据记载:“下关海神庙每年设有庙会,于农历四月初十出会。初九日为小会。成群善男信女云集与此,焚香礼拜,求神赐福。十日五鼓,大殿前天炉旁用长竹支成三脚架,上悬大串鞭炮。马弁上身赤膊,腕插铁针,手执钢鞭,在鞭炮燃爆的烟火中往来跳 跃,迎接海王神升坛。众班役抬神像出宫,旗锣伞扇前导,金瓜铖斧护卫,青海炉香烟缭绕,并有花担、玉器担、花鼓会、花篮会和香会等随行。神驾于南角楼乘班船南巡。船只首尾衔接,锣鼓喧天,族旗招展,绮丽耀眼。下午至宝应泰山殿登坛。会众或步行,或乘船,或坐独轮土车,随神驾至泰山殿敬香。第二天,神驾仍乘班船回銮。行会期间,海神庙香火很盛,庙祝备汤圆供香客食用。俗云:“海神庙的汤圆,现成(盛)”[此段引用]

下关还有一些必备的民间机构,如“中市口”的下关水龙局;东仁桥东侧,拥用着超过两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浴室“日新池”等等,可惜今都已面目全非,大多不复存在。

在历史上,下关还为淮城的整个防御体系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因为下关和河下对称于城北两侧,历朝都建有围砦,设有箭楼、营垒。从宋、金时期阻挡金兵饶城攻坚,到清朝淮安府城署漕督大兴王公环筑外圩,“围砦之役又兴焉”,“起新城东北角,转属城东”即“下关围也”。

本文标签: 等等 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