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的创作背景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无论大小在华均可攫取种种特权,这深深刺痛了黄遵宪的民族自尊心。门户被迫开放后,中外政府和民间的摩擦纠纷不断产生,其结果总是以中方权利受损而结束。

黄遵宪逐渐认识到,正确地认识外国政治法律制度,妥善处理涉外事务乃是报效国家之正路。他通过实地考察“教案”,发现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与西方法律制度存在巨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距成为西方列强迫使中国放弃“治外法权”的口实。于是,在黄遵宪独立自由研究的思想体系中,增加了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是他宪政思想产生的又一契入点。

1871年,中国与日本缔结了《中日修好条规》。黄遵宪受命出任第一任驻日参赞。在日期间(1877-1882)黄遵宪对原属于中华法系的日本在法律制度方面发生的巨变,认真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始着手撰写《日本国志》,以期为中国摆脱困辱提供借鉴。黄遵宪清醒地认识到,日本脱亚入欧,走上了近代化,在政治方面一个根本的标志是结束了东方的人治传统模式,走向西方式的法治社会。于是,黄遵宪在对日本全面的评介中留意其法律的进步,尤其是关注日本宪政制度的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他的宪政思想。

黄遵宪花费8年时间完成的《日本国志》,共12志40卷50万字。此书“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代表作”。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对日本刚刚进行的西方式的宪政改革的介绍和他初步形成的宪政思想,对于处在与日本明治维新前同样困境的清政府来说,是非常急需参照的理论和经验。但遗憾的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书稿完成8年后(1895年)才得以正式刊行。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法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在寻求中国法律改革之路过程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开始受到清末各个阶层的重视,并逐渐融入进中国近代宪政理论和实践之中。

引用古籍据薛福成序,黄遵宪编纂《日本国志》时“采书至二百余种”,这些书籍包括中日两国的正史、野史、笔记、杂录等。其中日本史籍有德川光国的《大日本史》,青山延光的《国史纪事本末》,赖山阳的《日本政记》、《日本外史》,岩垣松苗的《国史略》,蒲生秀实的《山陵志》、《职官志》,以及《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怀风藻》、《扶桑集》、《扶桑略记》、《凌云集》、《延喜式》、《类聚三代格》、《吾妻镜》、《徂徕集》、《江户繁昌记》等。

另据研究,《礼俗志》中不少条目多采自江户时期汉学家村濑栲亭的汉文著作《艺苑日涉》。而有关明治维新 后的资料,据黄遵宪介绍,“所据多布告之书,及各官省年报”,可知主要采自明治政府的太政官布告以及各省官年报。据考证,《地理志》所据材料,多采自地理寮地志课本、明毅等编撰的《日本地志提要》。

本文标签: 日本 中国 日本国 法律 宪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