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的是真实吗?


杀害岳飞的真正黑手是赵构,秦桧不过是帮凶,这些早已不是秘密。但岳飞的真正死因,赵构为何执意要下毒手,还值得说道说道。赵匡胤自己就是拥兵叛乱而坐的江山,因此有宋一代,一直抑武重文,这也是宋军在战场上表现不佳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到了南宋的建炎绍兴年间,武将坐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但岳飞,其余将领的部队也都以主将的姓氏命名,俨然私家武装。在第二次削兵权中因为地理原因而过关的吴家军,到了第三代吴曦就发生了叛乱。不仅如此,将领们以扩充军费为名经商,也侵犯了朝廷的利益。然而夺兵权不一定非要杀武将。当时兵权已经顺利交接,关键是赵构对岳飞还有另外的不满。他私上庐山守母丧,被视为“要君”。因为当时还要用他,赵构只得派其部属李若虚等上山劝慰。严令若不能劝岳飞下山,彼此一同论斩。李等苦劝不听,只得亮出底牌,异常严厉地说:“相公欲反耶?且相公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相公谓可与朝廷抗乎?公若坚执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何负于公!”话说到这个分上,岳飞只得奉诏下山,赴朝廷“待罪”。君臣见面之后,赵构说:“太祖所谓犯吾法者唯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也!”话说得既艺术又政治,但是已经露出杀机。事情刚刚平息,一个月后,岳飞又建议赵构立储。赵构惟一的儿子早已夭折,他本人在扬州溃退时受到惊吓而不能生育。岳飞这话不但触动了他的尴尬,还犯了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忌讳。所以尽管和议已成兵权已削,赵构还是顺水推舟地杀了岳飞,“示逗留之罚与跋扈之诛”,以便驾驭其他将领。 朱熹认为,中兴将帅以岳飞为第一,但他“恃才而不知晦”。岳飞性格刚直耿介,既不像韩世忠那样明哲保身,更不会像张俊那样曲意逢迎。他本是张俊部将,年龄最小功劳最大进步最快声望最高,本来就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在这种情势下,他依然从不缩手缩脚谨言慎行。他先后四次从军,前三次都没有结果。第一次全军被朝廷裁撤;第二次因为不慎丢了“告身”即军籍证明,类似今天的军官证;第三次则是因为以从七品武翼郎的身份修了《南京上皇帝书》,反对赵构迁都,建议北伐。结果“小臣越职,非所宜言”,被“夺官归田里”;第四次从军后终于遇到伯乐张所,不顾其有罪之身而大胆任用,但是岳飞又捅了篓子。因为与上司——著名的“八字军”将领王彦战术思想不合,他竟然带领本部人马私自离开大军单独行动。虽然也打过一些小胜仗,但毕竟势单力薄,最终只好下了太行山,转而投奔宗泽。这样的行为按照军规只有处斩。若非宗泽网开一面,后面的历史都要重写。 离开王彦大军私自行动与怒上庐山,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这就是岳飞。若无此秉性,他恐怕也难以建立那么多的功勋,以惟一的进攻型将领的形象而傲立于世。赵构恼恨岳飞动不动就“议迎二圣,不专于己”,对他只怕也有一意孤行恃功倨傲尾大不掉的感觉。所以就映证了那句话,过刚易折。赵构在皇帝任上坏了不少祖宗家法,太祖规定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他杀了;规定不杀大臣,他也杀了,而且还是肱骨之臣。 当时的具体氛围无法复原,就本文的语境推理,杀死岳飞的不仅仅是赵构与秦桧,也有他自己的性格。但是我不想发出这样的浅薄感叹,如果岳飞善于跟权贵沟通如何如何。因为果真那样,岳飞也许可以善终,但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名垂千古的岳飞岳元帅吗?

满意请采纳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