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筑史


1998 年台湾设计师登琨艳最先寻找并入住上海苏州河边的仓库,成功地重新诠释工业旧仓库。此后一批艺术家在西苏州河路1131号、1133号仓库等地相继开辟自 己的工作室。与邻居的先锋相比,莫干山路似乎拥有着更大的可塑性。莫干山路50号春明工业园区,集结着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风情各异的厂房,背临 繁忙百年的苏州河,右依西苏州河路的艺术工作室群。这块园区原是上海春明毛纺织厂,1999年资产重组,厂房四万余平方调整出租。2000年5月画家薛松第一个进驻莫干山路50号。短短两年,莫干山路50号就崛起成为上海最大的艺术仓库群。

2002年5月,西苏州河1131号和1133号仓库拆迁,那里的艺术家们和名声鹊起的东廊、香格纳等画廊的老板就近搬入莫干山路50 号,同时还跟进新的一批当代艺术家。2002年另一片艺术仓库淮海西路720号同样因市政拆迁而消失,这批艺术家也于2003年2月相继进驻莫干山路50 号。现在藏身这个安静的工业园区里的工作室和画廊已经有21家。2004年,上海市政府开始对苏州河沿岸进行考察,对于「文化艺术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给 予支持的态度-从保护产业的基本目的出发、到辅助产业的蓬勃成长,有关单位连结了莫干山路、福州路、从山路、多伦路等几条主要艺术聚集街道,发展成「特色 文化街区」,现在,莫干山路50号不但是策展人、收藏家必探访之处,也是上海文化、观光的重要景点。

艺术家钟爱旧仓房

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大量老厂房、老仓库的上海称谓中国LOFT的高地。位于普陀区苏州河边的莫干山路50号,入驻了来自瑞士、 法国、意大利和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

"艺术园"摘录

"薛松工作室"

"丁乙工作室"

香格纳画廊

比翼艺术中心

拆或留? 一边是艺术家对城区里的破旧厂房情有独钟,一边是城市化的脚步不可阻挡。

莫干山路50号成为最后一块高地,是拆或留的争夺前沿,是艺术空间和商业利润交锋的无声战场,是城市历史和现代建设,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碰撞的标本。各种利益,各种元素,在这里纠缠上演……

2.昌化路136号老房子,捕捉流失的记忆

负责人:水水

昌化路136号是一幢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5年前后,由当时上海著名的建筑设计和营造公司通和洋行(Artkinson Dallas)设计,建造者不详。建筑外观古朴中透着现代,远远一望,还以为是一幢厂房,但走近一看,耐火面砖的外表经历岁月,透露出精致,隐约显出当时的繁华。 该建筑虽由当时的著名外国建筑事务所设计,但其平面格局却相当中国化,三开间,对称布局,使你恍若走入了传统的厅堂,而这座建筑的确拥有一个中国名字“宜德堂”。 该建筑名字来源于其所的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故事,清朝一品大员的祖先,存放文物的多年岁月,险些遭受拆除厄运的历史,使得其在今天的屹立愈发显得珍贵。

3.到档案馆坐坐-历史的钩沉

地点:上海外滩档案馆

时间:12月开始经常举办(工作日和周末两种时间段选择)

其他人员可直接联系项目经理(133-9128-1045,suxianccc@hotmail.com)

目标对象范围:与苏州河项目有关的历史档案

方法:检索档案库——调阅——纪录、整理、阐述、撰写、发布

4.专家访谈活动

负责人:徐靓

本文标签: 山路 苏州 上海 艺术 艺术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