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小说盛起的原因是什么?


明清小说兴盛原因提纲: 1、外来文化影响; 2、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3、科技发展,印刷、纸张成本降低,允许多字作品流通; 4、某些社会原因迫使部分文人从事小说创作来养家糊口。 小说的功臣:走南闯北生意人 这个外来不是特指现在的国外,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交流的广泛 ,贩夫走卒所带来的奇闻趣事增多。过去也有做生意的,但各地与外地交往不甚密切,生意等局限于本地为主,人们的见识也有所局限。明清时,随着生意范围的扩大,交流不断增加,生意人的数量、生意规模、参与人员、参与生意人员的素质等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这就是小说的基础:传闻。 小说源于神话,发展于传闻。游侠、奇闻、趣事等等为小说提供了更广泛的材料,使小说由志怪向传奇过渡,又兴盛于历史背景之下的传奇。比方说,某个集镇,有许多人出外做生意(包括类似做生意的辅助性行业,如旅游、保镖、公务往来等等),回来便会带许多传奇经历过来。 仓禀实而知荣辱:吃饱才能搞小说 交流增加的同时,在农业方面,玉米大量种植,番薯引进后也开始逐渐向全国推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朝起已经基本解决了人们生活的温饱问题)对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精神文明建设。 过去的朝代国家一贯都是鼓励生育的,这就说明家庭没有足够的实力繁衍更多的孩子,而且百姓的绝大部分精力还停留于解决和提高日常生活水平上。而自明清后,家庭经济实力普遍增强,人口急剧上升,开始超过一亿,而之前无论如何都达不到这个数量。人口过亿,这在当时世界的生产力背景下,是非常伟大的事情,因为人口就是国家的财富。而且明清在人口增加的同时,对人口质量(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因为经济条件已经允许人们把部分时间花到提高素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上。 自宋起,全民开始重视人口文化素质,文化、科技得到长足的发展,至元,这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遏制,明起,又开始受到鼓励,社会的精神文化,如久旱逢甘露的野草,一股脑地疯长起来。从文化普及上来说,私塾起于宋,盛行于明清,教育日渐普及,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从考古上所发现的来往信件上可以发现:明清之后,平民往来信件增多,而过去,官府大户往来居多,平民极少。这样,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明生活需求的增加,再加上地域交流形成的信息沟通,小说的市场和素材就形成了。 傍大户的文人团:小说氛围是怎样形成的 从科技发展上来说,随着造纸和印刷技术的普及,书籍的成本大大降低,许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都自家开设有专门的“印刷厂”。天一阁等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印刷设施,完整地展示当时的印刷风貌。 这时,官宦人家与书香门第、文人才子产生了非常密切的沟通,这使书籍的出版变得十分容易。这是因为从明起官员的退休年龄开始下降,由原来的70岁下调至60岁!这批退休官员返乡之后,对当地的文化、文人产生了决定性了影响!文人才子在没有功成名就之前,大多投靠这些官宦,而官宦们也喜欢接触一些有前途的文人才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门生、世家等团体观念,迫使文人官宦们抱成一团,一荣俱荣,同进共退。 再者,这种团体中会有许多文人,共同师承某位贵人达官,这样,便可以经常借用老师的名义进行文学创作、书籍出版。至今还可以看到当时托名流传的书画作品--这点从托张择端(北宋)之名绘制的“金明池争标图”上可见一斑。 有了这样的团体,再加上印刷术的普及,出书已经已经十分方便了, 官宦、文人之间的才艺交流,完全可以通过书籍进行沟通,书店也由此兴盛起来,既而涌现出了许多藏书家。 这就为小说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氛围--文学团体造就了学术氛围。 至此,小说的市场、素材、学术氛围都已经形成了。现在剩下的就是打破“文以载道,诗必言志”的文化传统,让那些文人墨客肯去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了。

本文标签: 小说 文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