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的历史演变


现今出版梵本所用的文字,称为“天城体”(Devanagari),是以七世纪时中印度产生那格利(Nagari)字体为基础,发展到十一世纪而确立下来的适合书写的字体。其实,古代印度所通行的文字有很多种,凡由梵书(Brahmi或Brahmilipi,布拉赫米字母)字母衍生而成的文字,如悉昙等,皆可称为梵字。

自古以来对梵字的创造者有多种传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印度所使用的最古老文字,依近代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Harappa)及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等地出土的材料来看,当为史前时代的象形文字。但其起源究属何体系,尚无定论。而梵字与腓尼基文字(现代欧洲文字的原形),同属闪米特文字系统,已为近代学术界所共识。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方的人(闪米特人的一支)接触,乃将闪米特人的二十二个字母传往印度。经过印度人的整理,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终于制作出四十个左右的字母。随着时代与地方的不同,书法与字体也逐渐地产生差异。公元一世纪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至四世纪,两者之间的差异已极其明显。其中,北方由四世纪至五世纪间发展成笈多(Gupta)字体,六世纪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昙字母(Siddham)。悉昙字母后来传入中国及日本等地,同时笈多文字也流传于龟兹、于阗等地而形成特殊字母,为各种中亚古语言所采用。

本文标签: 文字 字母 印度 字体 世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