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长期被排挤在新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的原因是什么?


张爱玲入不入文学史是时代因素,她不是那种文学史家"发掘"出来的作家。文学史家"发掘"出来的作家都是没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小作家,如严家炎教授"发掘“出来的"乡土文学"作家彭家煌,和前几年"发掘“出来的作家李拓之。

简单来说,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史都有一个特定的叙事范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体系是基于现实主义传统而展开的,其他风格和类型的文学虽有涉及,但占比不大、评价相对也不高。

这种对文学史的理解影响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研究者,大多数普通人也没有超出这样一个理解框架。只要你认为或者你身边有认为“文学最大的价值在于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人,那么在这个评价体系下,张爱玲这种“小女儿”的文学自然是不受重视的。

但如果脱离“文学的价值在于批判现实”或者“文学的价值在于其思想深度”等思维,那么张爱玲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形成了强烈个人风格的一位作家,并且其对于文字的运用可以说是极为上乘的。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

另外,至于说张爱玲遭到“排挤”这事,她与胡兰成的交往虽说不上是什么卖国行为,但毕竟也可以说大节有亏。即便张爱玲不因为文学风格而遭排挤,如果留在大陆,她的这些举动在建国后也很可能让她没有发表作品的资格。这背后的是非曲直,其实也很难讲。

总的来说,其实“文学”作为一个名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概念差别其实很大。张爱玲的价值如何,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概念和标准去定义文学。正因为如此,张爱玲在建国以后在中外学术界的评价才有如此大的差别。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