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竹溪与地名来源有关的传说


竹溪,如果你没有来过,来了后你一定不愿意走的,因为它的吃文化独出心裁呀!如果你已经来了,你最难忘记的小吃是什么?

我最难忘记的,是童年的羊肉火烧。

据竹溪旧志书记载:县内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山东河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所以,羊肉火烧成为竹溪旧时四大名吃也就不奇怪了。复汇集四面八方之名吃,从而形成了竹溪人会品的说法。此“品”暗含会吃,讲究吃,吃得有风格有品味等等之意。外地人到竹溪,用不了多久,就不愿意走了。因为竹溪的吃法让人留恋忘返了。

从东方红小学大门往东走,过街道,进入一道大门。这就是县第一中学了。这所学校实质上,创办于一九四二年,解放前称“两竹中学”,为竹山竹溪合办之故。一九五六年,始正式称为竹溪县第一中学。因为此时县内又有了水坪初中之故。也就是说,县内有了两所初中了。一九五八年起,才开始招收高中班学生的。

学校建立于儒学旧址。为竹溪县文化色彩最浓的地方。大门为木门楼,在学校面街正中。楼房也为木板楼。是学生的住房处。进了大门,有一道大墙,旧称照墙。照墙从西周早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照墙也可以叫照壁,照原本意思是指光明或是阳世的意思,壁之原意与在‘辟‘相近,有屏除的意思。中国北方又称为影壁或萧墙,祸起萧墙的成语就是与照墙有关。哈哈,在自家院子里发生的乱七八糟的事,就是了。因为照墙的主要功能就像屏风一样,有遮蔽阻挡的功用,防外面的干扰,谁知却未能阻挠呢。所以,照墙有外内两种,县一中的这一种是内照墙了。

过了照墙,是一个极大的四合院。四面均为学校教室,过了中间的场院。又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院内可见到两棵古柏,据说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一棵半枯半死,一棵青枝绿叶的生机盎然。可惜了。没能保存下来。现在没有了。古柏两边也是木板楼,却是教师的住处了。走过小四合院,可见一小池,池上一桥,过桥出一小门。就到了东门了。

羊肉火烧就产自这里了。清真小吃是它名。

这是县内唯一一家回民小吃店。现在还有谁记得它呢?

火烧,扁圆如烧饼,含陷似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干火烧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两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薄皮,皮薄可至纸张一般,抹上油卷起,竖立压开,包入肉陷,再压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饼,放在专门打饼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黄即可。油火烧则直接用面皮包陷,在平底锅浅油中煎熟,食用时,浇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羊肉剁大葱。也有用牛肉的。

那时候羊肉火烧一角钱一个。一个小学生,那里有钱呢?似乎记得,粉面烙的火烧馍是七分钱一个,糯米蒸的碗儿糕是五分钱一个,那已经是我的梦想中的食品了哟!而读书报名费,是五角钱还是八角钱呢?

你能用一学期学费的五分之来吃一块小小的,羊肉火烧么?

在这所回民小吃店旁边不远,是大巷子。1815年,也就是清嘉庆二十年,回民在此建清真寺一院落,有礼拜堂,浴室,住房等。由于紧紧地靠近县一中的,于1951年县中恢复招生,为扩大学校,遂把清真寺转移到小巷子了。

现在,竹溪在旧中国时的四大名吃,四小名吃都没有了。

似乎仅仅是吃过一次,还是两面三刀次的羊肉火烧,久久地,留在我的梦想中。

是因为吃的少,才难以忘记的吧?

本文标签: 火烧 羊肉 一个 学校 现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