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国旗的历史沿革


(1940—1988)

1940年,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版图范围,爱沙尼亚成为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原国旗被禁用。1940年6月21日,国旗在爱沙尼亚象征的塔林赫尔曼塔上降下。次日,一面红旗被升起来。在7月27日,三色旗完全消失,改升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爱沙尼亚语:Eesti NSV lipp)。最初的国旗左上角为镰刀和锤子,上方以无衬线体书有ENSV (共和国的爱沙尼亚语缩写)。1941年6月,德国撕毁条约,对苏联发动进攻,占领爱沙尼亚,三色旗作为爱沙尼亚民族旗帜,但并非国旗。德军在1944年9月从塔林撤退后,红旗被再次升起。1953年起采用第二版国旗,第二个版本仿照苏联国旗,但在下方加上象征波罗的海的蓝白波纹,占旗高三分之一。与拉脱维亚国旗不同,波纹图案较尖,而且图案以下尚有六分之一的红色旗底。上部有五角星和镰刀、铁锤图案。三色旗仍然为非法旗帜。 (1989——至今)

1989年2月24日,三色旗获得合法地位,再次在塔林赫尔曼塔上飘扬。在1990年8月7日,三色旗再次申报为国旗,1991年,爱沙尼亚获得完全的独立。

本文标签: 国旗 爱沙尼亚 苏联 图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