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的由来,最好有点故事什么的,别太长,正中要点。谢谢!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匾额,又称门额。它的产生,相传缘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古代就有以“匾”来识别万物,以“匾”来区分贵贱尊卑,以“匾”来褒扬良善的习俗。匾额分类多样,闽台宅居匾额的功用则旨在崇功祖德、笃行励志。样式有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一般以长方形为常见,尺寸规格视门面大小而定,醒目端庄,所书墨宝多拜求名家文人题写。匾额特点:意境文采讲究,书法篆刻精湛、内容言简意赅。

匾史文献记载:“匾额的制作流程是民间综合性技艺的展示,它历经长期的积累与演变,形成了融词赋诗文、书法雕刻、绘画篆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特点,是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一块优秀的匾额不仅可以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再现了书法家俊逸的书法,同时还雕琢出细致精美图案系列,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度审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闽台两地的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分支,秉承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渊源。闽台的匾额文化,同样继承和发扬了中原河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据《开漳圣王陈元光略传》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戍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子陈元光及府兵58姓3600多人入闽,平定闽粤边陲骚乱。中原将士及其家眷自此扎根在闽南漳州地区安居乐业,世代繁衍,成为漳州各姓氏的开基先祖,他们带来中原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使这处于闽粤间的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陈元光逝世后,唐开元四年(716 年)被朝廷晋封“颍川侯”,谥昭烈。宋代时,又封为“广济王、灵著王和成惠王” 。其后裔成为闽南和潮汕地区主要人口成分,并源源不断地向台、港、海南岛和南洋诸地迁徙,造就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寻根文化现象。漳州与台湾人民为感其恩德,建庙立祠塑像以祀,尊奉他为“开漳圣王”,成为闽台闽南籍人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

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为崇宗报德、慎宗追远,闽台两地民间尤为重视修建祠堂、续修族谱且十分讲究郡望,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姓氏、族望和根源。由于根在河洛,在其所修的祠堂、宗谱中,郡望、堂号都以河洛原郡、县之名为宗,如颍川郡、荥阳郡、弘农郡、陈留郡、颍川堂、弘农堂等,故陈姓堂匾用“颍川世泽”、“颍川衍派”;黄姓用“江夏流芳”;张姓用“清河世泽”、“渔阳惠政”;李姓用“西陇世泽”、“北海名流”;林姓用“西河世泽”、“九牧衍派”……又以“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来标榜本家族先人坚忍不拔、刻苦勤奋的优良品习。在东山县铜陵镇张先生家中,笔者看到“清河世泽”的堂匾,配有“西林衍清河世泽,霞饶振铜岛宗支”的对联,该联匾讲述了东山张氏族派系源自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开祖至福建省漳州郡云霄县西林村,又从西林村出祖至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霞饶美,再由霞饶美开支到东山县铜陵古城石笋池池仔顶的历史源流。“源派永甘”匾额系由原四川省政协主席冯元蔚先生所题,以及“源沛启新流绕门前山明水秀,永甘承德露滋庭上桂馥兰香”对联,寄托今天的张氏家族永字辈承源派光祖德本固枝荣,启新流裕子孙源远流长。

本文标签: 匾额 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