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的发展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可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原始人洞穴时代。最早用于人为栽培的种类为食果类树木,起源于带回居穴的果实被食用后的丢弃种子萌发株,但其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生存而不是用于维护生态和观赏。

最早的人工栽培可见于殷周时代的《诗经》,主要目的是为遮荫、纳凉,方便歌舞娱乐。至春秋战国,出现了街道绿化的雏形。至秦代,已有主持山林之政令者,称“四府”,兼管栽植宫中与街道园林绿化树木。

西汉盛世,园林树种的栽培发展,在扩建秦代“上林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大规模植物引种的先河。大批的南方珍奇树种北移京师,气势蔚为壮观。《三辅黄图》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编者注),以植所得奇花异木,菖蒲百本,甘蕉十二本,留球子十本,桂百本……龙眼、槟榔、干岁(子甘)、桔皆百余本。”因当时对植物生态属性知之甚少,故损失也很惨重。“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还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年,偶一株稍茂,终年无华实,帝也珍惜之。一日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即使是真龙天子,亦难以抗拒自然规律,除枉杀无辜聊以泄愤外,只得自甘作罢。在事实面前,古人已觉察到栽培适应性的问题,“上本,南北异宜,岁时多瘁。”实际上,何其古人,即为我们现代人,不也常犯这种错误,屡干此类蠢事吗?

从建于公元700年的唐章怀太子墓考古发掘中得知,早在一千二百年前,树木抑制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物候期的观察记载、嫁接术的应用和园篱栽培的技巧,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有极精彩的描述:“有整成鸟、龙之状者,行人见之,莫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递忘前途尚远,盘桓瞻瞩,久而不能去。”

至明代,开创了苑的极盛时期,在京城有西苑、南苑、北苑,私家花园有清华园和勺园;江南名园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等。此期在园林树木栽植的种类、配置方式和栽培原理总结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建树。如计成在《园说》篇中立论:“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才能“妙于得体合宜”。并提出“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的相地原则,寓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于其中。又如“种树无时,唯勿使树知”,“凡栽树,阔掘勿去土,恐伤根”,栽后“仍多以木扶之,恐风摇动其巅。根摇,虽尺许之木亦不活。根不摇,虽大可活。更茎上无使枝叶繁则不招风”等实践经验更是叙述简洁明了,个中原理极具科学性,至今适用,实在令人叹服。

园林树种的景区设置和系统管理,当数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梨花伴月”景点有梨树万株;圆明园中有职称的大小花官,从“首领”太监、花匠头目到园户几达200余人,其他花工更是不计其数,规模之大、管理之精细,可见一斑。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法令清明节同时为植树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对植树造林的重视和支持,改植树节为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忌日)。民国期间,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园林树种栽培应用发展甚微,且饱受战争之累,毁坏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十分关心支持。1956年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1958年又做出要实现“大地园林化”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绿化荒山、美化祖国的热潮,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惜经十年“文化大革命”,园林树种理所当然被划入封、资、修的行列,香花成了毒草,美善成了丑恶,使得素有“园林之母”盛誉的泱泱大国,离国际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相去愈远,与现代文明建设中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喜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园林绿化事业重又受到普遍关注,园林树种应用再度蓬勃兴起,绿化覆盖面积又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1979年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决议3月12日为植树节。1981年,邓小平亲自倡导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于1982年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同年设立中央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办法》,截止到1998年我国共义务植树300亿株,参加义务植树者逾60亿人次,仅1996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就达5.35亿人次。据建设部统计:截止到1990年底,全国467个城市共有绿地474613公顷。其中建成区园林绿地217601公顷,公共绿地57863公顷。城市绿化苗圃有13941.5公顷,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年植树量约1亿株。平均每城市居民占有公共绿地3.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平均为19.2%,建成区平均绿地率为16.9%。1992年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中,“规划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将城市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都绿化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绿地系统,搞好城市依托的大自然环境绿化。”

近二十年来,园林树种的选择愈来愈丰富,栽培技术愈来愈先进,应用效果也愈来愈显著。近十年来,我国城乡造林每年以530多万公顷的速度发展,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全国已有广东、福建、湖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广西、山东、海南、吉林、江西12个省、自治区18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自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以遏制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至1997年底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734.8万公顷。目前生态治理又被放在了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位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占世界总面积的3.9%。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在调查的179个国家中列119位,人均森林蓄积8.62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

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观念已为全国人民所理解、追求,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宏伟目标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中华神州将以新的“园林之母”的英姿展现于世人的眼前。

本文标签: 园林 绿化 植树 树种 绿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