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关汉武帝建铜人的历史


传说,汉代人相信神仙可以降露人间,饮服神露,能使人长生不老。对于这种说法,有一个人坚信不疑,他就是汉武帝刘彻。为了神仙降露,武帝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内建造神明台,高约67米,上面再铸造铜仙人双手捧铜盘,以此来求得仙露。

其实承露盘中承接的仙露,不过是早晚由于温差凝结在盘中的水蒸气。汉武帝就把这些凝结的水珠,当成了长生不老的仙露,将承接下来的露水交由方士。方士再将露水和美玉的碎屑调和而成后,让汉武帝服下,并且告诉汉武帝这样就能长生不老了。可是公元前87年,汉武帝还是死了。

虽然不能使汉武帝长生不老,但铜仙承露盘如果保存至今,肯定是一件难得的工艺品。遗憾的是,汉朝灭亡以后,魏明帝曹睿,也就是曹操的孙子,下令将铜仙承露盘从长安搬迁到洛阳。

可没想到,在搬迁途中铜仙承露盘就被彻底损坏了,最后破损的部件也被丢弃得不知所终了。这段历史被《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很多文献记录,就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第一百零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中,对这段历史也有描述。

唐朝的著名诗人李贺读到这段历史后还大发感慨,写下了《金铜仙人辞汉歌》一诗,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后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北海以琼华岛为中心景区,琼华岛北坡风景为最美。在琼华岛北坡的所有景物中,最为珍贵、最为特殊的当属“铜仙承露”。铜仙承露矗立在高台之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环绕,中间竖立着蟠龙石柱,龙柱的顶端站立着一个铜制镏金的仙人,铜人身着秦代宽衣大袖的服饰,面向北方,双臂舒展,高举着一个铜制托盘,向天承接着甘露。铜仙承露是以铜与少量合金铸造而成,表面镀以黄金。起初铜仙全身上下金光闪闪,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早已经金衣脱尽,仅剩下古色古香的铜锈绿装了。

有几条路都通向铜仙承露,但是由于琼华岛上道路迷离,很少有人发现那个铜人。有人登过铜仙承露台,但再来时常会走弯路。不熟悉路线的人,就更容易走到岔路上去,这样,铜仙承露就变得鲜为人知。

通向铜仙承露台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条是从白塔北面揽翠轩西侧的小门下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铜仙承露台。

第二条是从琼华岛东坡向北,穿倚晴楼西行,沿着紫翠房的后面入山门,攀山路蜿蜒而上,经过嵌岩室,跨过石板桥,穿过小昆丘,也可以辗转找到铜仙承露。

第三条是从琼华岛的西坡亩鉴室北侧的小路绕过去,也可以到达铜仙承露。

古时候从道宁斋后面临山书屋东侧的小门出来,昂头便是铜仙承露台,但是这条路后来被封住了,所以暂不算数。

2200岁的铜仙如何来到北海

铜仙承露的珍贵,在于它的出身和两千多年来的辗转经历。

有很多旅游书籍上介绍它是乾隆仿造秦汉时期的“铜仙”制造的,但是根据目前可以查到的历史资料中,乾隆年间没有仿制过“铜仙”的任何记录。相反,在古籍《三辅旧事》、《汉书》、《庙记》、《西都赋》、《魏略》、《金铜仙人辞汉歌》等书籍文章中都有关于铜仙承露的记载。尤其是在金朝,诗人元好问在游览北海后,所做的《西苑诗》中,特别提到了铜仙承露。

那么这个“铜仙”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北海的呢?

铜仙承露又称“铜人”,俗称“铜仙承露盘”。史料中关于铜仙承露的记载多得不胜枚举。古籍讲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六国收缴来的铜制武器销毁,回炉熔化后制作了十二个镀金铜人,立于阿房宫前,用以表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天下太平。从此,铜仙承露就成为了和平安康的标志物。

秦朝灭亡后,历代帝王都将“铜仙”视为珍宝。宋朝“铜仙”被收藏在北宋都城汴梁艮岳御苑中。当金军围攻北宋都城汴梁时,天寒地冻,城内长时间断炊,皇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命人打开艮岳御园之门,任百姓拆毁御园中的宫殿,以取暖避寒。金军攻进汴梁,艮岳御苑之中早已经一无所有,只剩下寿山艮岳满山的太湖石和一个手撑铜盘的仙人了。

金人为了建设金中都宫殿,将艮岳御苑的太湖石和铜仙承露拆运到北京,堆在辽代遗留下的瑶屿行宫中的琼华岛上。

铜仙承露来到北海已经八百多年,作为阿房宫的遗物,计算一下,其至今也应该有2200多岁了。

“文革”中曾被当成烂铁卖

在“文革”中,铜仙承露险些遭到灭顶之灾。造反派将其拉倒,汉白玉石雕龙柱也断为两截。铜仙人被当做废铜烂铁,卖到废品收购站,后来被文物部门发现,收藏起来。据说是在陈毅元帅的支持下,于1971年得以复原。

根据历史文献对铜仙承露记述,经过对铜仙人的装束、服饰、纹饰等特征的研究,以及对铜仙承露的铸造工艺的分析,可以确定北海的铜仙承露是秦代的遗物,而且是阿房宫前十二个承露铜仙人中惟一的幸存者。只是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金衣脱落,其特殊的身份被后人忽略而已。

铜仙承露是秦代阿房宫十二铜人中遗留下来的惟一实物,也成为北海乃至北京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